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不是药神小人物如何点燃生命之火 [复制链接]

1#

早在今年7月,《我不是药神》在内地上映一周即取得18亿票房的惊人成绩,在让我感动得痛哭流涕之后,它又成了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的一匹黑马。

不仅导演文牧野获得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连徐峥也力压原本呼声最高的《谁先爱上他的》邱泽与《暴雪将至》段奕宏拿走了最佳男主角。

《我不是药神》以十分亲民的叙事手法,讲述医疗资源分配与贫富差距的议题,成功在商业与奖项上取得好成绩,这在现今多讲求用特效场面取胜的商业电影市场,确实是非常难得。

《我不是药神》故事从瑞士研发的药物「格列宁」出发,它是当时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终身解药,但由于许多患者皆无法负担其每瓶三万七的昂贵价格,不是倾家荡产拿房屋换取医药费,最终全家被吃垮,不然就是没药可吃慢慢等死。

而老板程勇在片中最初只是扮演一位旁观者的角色,没有白血病的他,唯一缺少的就只有钱,所以打从一开始,到印度跟假药厂商协商,还有之后走私转卖的所有行为,都只是他在走投无路之下的生存手段。

我想不管是谁,多少都能在程勇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然而现实社会总是如此残酷,愈努力就愈感受到自己的无力,于是在迫不得已之下,程勇只好铤而走险。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跟没钱吃饭就去抢劫的人一样,但《我不是药神》很聪明的设计了一个桥段来区分这两者的差别,因为程勇有再三确认印度仿制药的药效与原版相同,他的行为不但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反而还使他们能够买得起药来控制住病情。

然而《我不是药神》的高明之处,就是经由程勇在卖药过程碰上形形色色的病患,并了解他们为了生活所做的付出与困难,最终再对于社会不合理现象产生反思,把他在意的事物从贩卖假药「自己会不会被抓」,慢慢转变为担心「这些病患没药吃该如何生存」。

「真」假药骗子张长林无疑是对程勇最大的考验,几度的威胁加上警方扩大搜查也把程勇心中恐惧无限放大,使他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与病患生命是谁轻谁重。

电影至此以张院士同样能提供印度药,为程勇找了个能让自己心安理由,不过如果撇除这点不提,这正是最无解的两难。

说到底《我不是药神》还是比较大众向的,一切就以「逼不得已」来交代,并没有太过复杂的内心挣扎,但只要能够成功挑起观众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同样的深刻有效。

电影的煽情桥段非常多,片中老吕迟迟等不到药病死,或者黄毛为了保护程勇而被卡车撞死,都是压垮程勇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着老吕益妻子从前笑著敬酒,但现在则是心已死透的憔悴模样,他放弃原先稳定的生活、送自己最爱的儿子出国,不考虑任何的后果,全心全意地为需要假药的患者付出。

原先定价五千的假药,变成只卖五百,从前取之于患者的钱,现在加倍的还给他们,纵使两位朋友离开让人难过,但他们的牺牲都为全中国白血病患者找回活著的勇气。

就我而言,程勇在最后的所作所为不禁让我想到年由马修·麦康纳主演,讲述在年代爱滋病人非法买卖抗爱滋药品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虽然最终程勇被捕,但在移送的那条路上,不仅警察一句:「开慢一点。」

透漏出外人给予他的肯定,甚至在路旁聚集、目送程勇离开的患者们,也都脱下原本象征他们与人隔阂的口罩,献上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虽然现实可能也就如张长林所说:「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程勇终究无法拯救所有人,但他能够以一己之力带给全国患者希望,并种下日后国家改变进步的种子,如此伟大的行为实在是非常令人感动。

有趣的是,为了加强整体的剧情张力,《我不是药神》设计了一位掌握公权力的警官曹斌,作为程勇的小舅与见证假药对一般病患影响的角色,他同样也陷入自身正义感与职位压力的两难挣扎。

最后在一次意外导致黄毛死亡,在医院面对程勇怒吼的他,只能愧疚地站在原地而无力反抗,与片头被人拦著、想痛扁程勇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正显示任何人只要有一点良心,不论身分为何,在经历这些事件之后的反应都会是如此。

总而言之,导演文牧野以商业电影的叙事方式,已经成功激起观众对于社会议题的反思,能获得如此评价是实至名归。其中老妇的一席话:「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都不生病吗?」更是让人完全无法反驳。

我从不期望自己能像程勇或陆勇一样,能为了他人付出一切,只希望当别人愿意为不公不义挺身而出时,自己不会因为他挑战权威给予批评,而是能鼓起勇气与他站在同一阵线。

电影结束响起的主题曲《只要平凡》,歌词唱著「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原本好不容易止住的眼泪又瞬间溃堤,这应该不是我太感性,每个人都哭了对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