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复制链接]

1#

全球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与人为导致的气候变暖关系密切落实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管筱璞柴雅欣

“频繁”,提起极端天气事件,这是人们近年来的普遍印象。尽管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小于5%或10%,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连续三次将“极端天气”定为全球十大风险中发生可能性最高的风险。今年以来,包括暴雨、洪灾、飓风、高温在内的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正在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袭扰全球。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指出,今年全球气候呈现出整体极端情况,既有常态下的必然性,也有今年的独特性。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在持续增加,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和城市化等与其不无关联。

气候专家警示,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与人为导致的全球变暖关系密切,落实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今年我国气候整体呈现“北涝南旱”特点,多地降雨量大幅超过往年同期水平

从年初创纪录的严寒到春季的沙尘暴,从5月武汉、苏州的龙卷风到甘肃白银马拉松遭遇寒潮,从7月郑州经历严重洪涝到秋季的山西暴雨,极端天气在我国频繁上演。

今年全国气候整体呈现“北涝南旱”特点。北方的关键词是“雨”,以北京为例,多场持续性降水过程后,截至9月30日年累计降水量达.8毫米,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仅为毫米。南方的关键词则是“热”,广东、湖南等地高温数值接连刷新历史纪录。

入夏以来,不少省份受到暴雨和洪水冲击。5月起,18个省份的89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等省的洪灾尤其严重,多地出现内涝。

7月中下旬,在年降雨量约毫米的河南省,郑州、新乡等地三天的降雨量就超过了过去一年的降雨量。特大洪灾造成全省万人受灾,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约亿元。7月底,受融雪性洪水及降雨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也罕见地遭遇洪涝灾害,涉水面积达多平方公里。

进入10月,山西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超过毫米,是常年同期记录的13倍。对于入汛以来北方降雨偏多,中国气象局解释称,这与东北冷涡活跃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关系密切,同时也受到海温和积雪等外部强迫因素异常的影响。

“根据最新监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中性偏冷状态,预计10至12月冷水将进一步加强,并进入‘拉尼娜’状态。”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预测。

据贾小龙介绍,“拉尼娜”对我国冬季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南方地区水汽输送减弱,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后期南方地区有干旱持续发展的可能。二是可能对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强迫作用,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势力偏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年至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网站显示,我国较常发生的区域极端天气事件包括干旱、洪涝、台风、高温和低温等。在我国,气象灾害占到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七成以上,其中,洪水的致损能力较高。有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升温达4摄氏度,我国河流洪灾每年将造成亿美元损失,如果在1.5摄氏度以内,年损失将控制在亿美元。

事实上,极端天气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当地。

郑州是中欧班列我国五大枢纽之一。暴雨来袭,郑州铁路业务暂停一周,对全线的影响则最长持续了四周。不仅如此,因台风过境,长江沿岸主要港口一度被迫停止运营,运输成本随之加剧。英国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预计,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圣诞礼物多支付20%的费用。

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升高1.5摄氏度,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或对人类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性危害

大量淡水输入大西洋,抑制了热盐环流,全球热量平衡被打破,北半球变成一片冰天雪地,地球进入冰河世纪……灾难片《后天》里的冰封地球,不失为一种隐喻。

近年来,北美时常遭受寒潮袭击。年五大湖区“-52摄氏度”的低温直追极地。年2月,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和大范围的极端低温,使得克萨斯州交通受阻、电网崩溃、数百人伤亡,损失惨重。

“作为健康期刊的编辑,我们呼吁各国*要采取行动,将年标记为世界最终改变方向的一年。”9月6日,包括《柳叶刀》在内的全球家期刊发表联合社论称,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升高1.5摄氏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灾难性危害,且无法逆转。

截至当地时间9月7日,飓风“艾达”在美国8个州已经造成70余人死亡,对路网、房屋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在飓风登陆地路易斯安那州,近60万用户无电可用,不少灾民只得迁往其它城市。美国西北大学极端天气专家丹尼尔·霍顿说,“就在几天前,它还并不存在。风暴来袭前三天,你是看不到墨西哥湾有飓风的。”据美国《国家地理》报道,“艾达”飓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雷达上闪现直至发展为一场大飓风“速度十分迅猛”。

在北纬20度至65度的温带亚热带区域内,居住着约80%的世界人口。北半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粮仓,所受到的极端气候威胁将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今年7月12日至15日,比利时、德国等西欧部分地区遭遇极端降雨。“测量数据已证实,包括在德国的中北纬地区,下小雨的天数在减少,而下暴雨的天数在增多。”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表示。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发布报告显示,相较工业革命前,在欧洲西部从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到荷兰的区域,气候变化已让类似规模极端降水的发生概率增加了1.2倍到9倍。

一边是洪水,一边是高温。同样在夏季,加拿大多地气温超过45℃,6月25日至28日至少人因高温中暑而死亡。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年夏季是欧洲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就全球而言,8月份平均气温也位列有史以来第三高。

该报告称,今夏欧洲的异常天气或与反气旋天气条件有关。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受其影响,原本因气温升高而上升的热空气遇阻,并被进一步向地面压缩,产生的热浪影响了西班牙等欧洲南部国家,带来了8月初希腊和土耳其的极端高温,以及其他导致破坏性野火的环境状况。

极端天气是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与气候变暖关联密切

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常见?可以确定的是,气候变化在很大概率上扮演着火上浇油的角色。

“联合国*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发表评估报告,其中一个结论就是: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会变得愈加频发,这也是老百姓觉得灾害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正常的根源。”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殷杰说。

“部分气候变化后果已无法逆转,需谨防‘气候临界点’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IPCC这份报告称之为“对人类的红色警告”,再次提醒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潜在风险。

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看似孤立存在,实则相互关联;一个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往往会伴随着其他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出现,这是全球气候系统受到破坏、气候变暖的表现。“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认为。

事实上,极端天气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虽然很难将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推导出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表明二者间密切关联的证据已十分充足。

从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瓦里关监测每年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过量温室气体。监测显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持续增加。

“气候变化统一的尺度是看30年平均温度的变化,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增温的趋势线。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原来不经常发生的极端的天气事件就发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说。

研究表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空气中能吸收的水分会平均增加7%。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年与19世纪工业革命之初相比,全球平均温度高出了1.2摄氏度,且温度上升在不同地区并不均衡。比如,北极地区温度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随着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北半球纬度间的温差变小,从而使得对北半球气候影响极大的高速气流带被破坏,运行速度降低,再加上温度升高后大气吸收了更多水分,这样就导致极端暴雨更加频繁。”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专家海莉·福勒解释道。

“许多单一极端天气事件也被证明,它们因为全球变暖而变得更加糟糕,比如今年困扰北美地区的热浪。”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主任本·丘吉尔说,一个由顶尖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进行快速归因分析指出,如果没有气候变化的影响,美国西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几乎不可能出现破纪录的高温。

应对极端天气本质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治理迫在眉睫

10月10日,应急管理部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极端天气带来的后果往往也很极端,首先是直接的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全球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系统等也面临多层次、多方面的冲击。环境智库德国观察发布的《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显示,在过去20年中,全球将近50万例死亡与1.2万余起极端天气事件直接相关,经济损失总计约3.54万亿美元。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暴发干旱、高温、霜冻、水灾等极端天气,对主要产粮区造成严重影响。比如,粮食生产大国巴西遭遇历史性旱灾,主要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年内大米涨幅高达70%,玉米涨幅高达87%。在我国,河南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但今年的暴雨和洪涝灾害给这个产粮大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报道,河南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成灾万亩,绝收万亩。

提升预警预防能力,才能尽可能减小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适应气候变化是迫在眉睫的应对举措。”宋连春说,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必须通过适应手段加以调整改变,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河南、山西等地强降雨灾害,暴露出我们在防灾减灾和风险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殷杰指出,现有预测手段还不能很好抓取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所以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做更多工作、更多深入分析,来支撑防灾减灾。但是在现有的预报预警水平和灾害研究条件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好应急响应和群众灾害教育,这是现在可以马上做到的。

应对极端天气,本质是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行动减缓气候变化,才是治本之策。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真锅淑郎的研究直观指出了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联: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据此,年《巴黎协定》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付出努力”的目标。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余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承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极端天气只是气候变化挑战的一面,它绝不是一次性的偶然事故,而是日复一日的后果累计。这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治理,不是远在天边的长期计划,而是迫在眉睫的生存选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