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以后,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到了年的立春节气了。年是农历的黑兔年,那么进入年“立春”之后,则是青龙年的开始。所以对于青龙年的到来,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面对即将过去的年,本来就是不一般的一年,因为年闰二月的原因,这一年一共有天,不仅如此这一年还有两个立春:
一个是农历的正月十四,一个则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日。
也正是年的“立春在春节前”,所以进入农历年后,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也就没有了“立春”的节气。对此民间里认为这一年是“无春年”,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也有很多的俗语说法。比如这一句:“寡年无春,不宜结婚”,那么是真的吗?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真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
为什么农村老人说,年是“无春年”:
和外国的星座文化,公元纪年不同。老祖宗也是非常伟大的,在没有公元纪年“之前”,我们老祖宗用二十四节气来记录时间的,也就是“干支纪年法”。
这种“干支纪年法”,从夏朝的时候就开始了,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直到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以后,才使用了“双历法”来纪年。
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通俗地说就是阳历年和农历年。
阳历年是地球公转太阳而形成的,地球绕着太阳一圈大约有天,所以古罗马人就把这天为一年,并分为12个月。
阴历年则不同,它是月亮公转地球一圈而形成的,也是我们老祖宗根据月球和地球之间的潮汐变化而确定的。
月亮绕着地球一圈大约是29.5天左右,也分为12个月,那么这一年大约有天。
这样下来,公元纪年一年有天,干支纪年一年有天,所以他们一年之间则有11天的差距。
如果公历年和农历年这样各自以自己的“历法”运转下去,那么时间长了,四季就不明了。比如说:二十四节气是对应阳历年的,却不对应农历年,而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天,农历年的时间却在“冬季”腊月,这样农历年也就显得很尴尬了。
所以古人为了“补齐”阳历年和农历年11天之间的差距,就采用了农历年增加一个月的方式,和公历年的时间相当。
因此“闰月”就出现了!
而“闰月”也是根据时间来推断的。
比如说,公历一年有天,农历一年则有天,少11天左右。那么这样过三年,公历年就比农历年多出了30天。
因此我们老祖宗就采用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来调整农历年和公历年之间的差距。
当然这种方法显然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农历一年会多出来一个月,有天左右;
二是,农历一年会有两个立春,而下一年也没有立春的节气。
当然农历年就是这样,因为调整公历年和农历年的时间差,所以这一天则有了几个特点:
年农历一年有天,农历年有两次“立春”节气,年有闰二月。
如此说来,因为年农历年有两次“立春”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了公历年,所以进入年的正月初一以后,到年的大年三十,再也没有“立春”的节气。
正是如此,按照民间的一些说法,农村老人把年农历年为“无春年”,也称为“寡妇年”。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
那么无春年为什么叫作“寡妇年”呢:
对于“寡妇年”的说法,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寡妇年,而是来自于“寡年”。
就是指的是,在整个农历年中一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因此民间的一些老人传来传去,就把“无春年”又称为“寡妇年”。
当然由于闰月的选择,其实“无春年”也是很常见的,一般来说3年出现一次,比如说:年牛年、年龙年、年羊年都是“无春年”,按照民间习俗的说法,这都是“寡妇年”。
所以对于“无春年”,“寡妇年”,的说法,民间老人认为这并不是正常的一年,因为民间里对于“春”是非常重视的,具体有几方面的原因:
①“立春”是新年标志的开始。
进入“立春”这一天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一缕和煦的春风代替了严寒的北风,使得冬季的寒冷与萧瑟逐渐被春天化解。
所以“立春”也被视为春季开始的标志,这预示着万物复苏和生机勃勃的新一年。
所以老祖宗认为,一年有“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春天为木,象征着“生机”,夏天为火,象征着“做工”,秋天为金,象征着“收获”,冬天为水,象征着收藏。
因此“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重要的季节,如果一年当中没有春的话,那么这也象征着“阴阳失衡”和“五种元素”的不调和,因为春为“木”,木代表了“生机”。
②民间对于“春”的重视程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春”来说,也是繁衍的季节,此时,春回大地大地复苏,动物们也到了“忙碌”的时候了。
而“人物一理”,其实人和动物们都是一样的道理,除了吃喝玩乐外,最重要的就是繁衍后代了,然后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开始。正是如此,在民间老人的眼里,“立春”还有“男欢女爱”的寓意在里面,而进入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以后,是播种的季节。
所以对于有“立春”的一年,老村老人认为这样才符合一年四季的特点,他们认为有立春的一年结婚是非常顺畅的,如果这一年没有结婚,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正是民间有一些无春年的习俗和信仰,比如说不结婚和盖房等,因此也就有了俗语“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
但是来说,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而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迷信观念”。无论是现在的科学,还是老祖宗的初衷,都不是这样讲的,所以这句话并不是正确的。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并没有道理:
对于“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其实并不没有科学道理的,我们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和科学的说法一一分析:
一,正确理解老祖宗“无春年”的说法。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在民国的初年,也就是袁世凯放上了“大总统”以后,白同时使用的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也就是“公历年”和“阳历年”。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清朝以及清朝以前的时候,古人仅仅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而干支纪年是有“天干”和“地支”组成,并把“二十四节气”包括在里面。
比如说,春天为“木”,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一个节气是15天,共计90天的时间。也包括了“寅月、卯月、辰月”,但是却和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是有区别的。
当然夏天,秋天、冬天也是一个道理,而剩下的这三个季节,也分别对应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其它节气。
所以进入了年立春节气这一天,也就是甲辰年的第一年,这一天立春交节的时间是:
甲辰年,丙寅月,戊戌日,庚申时。
在这里,甲为木,辰为龙,寅为春天的第一个月。所以来说,进入年的立春,才进入了龙年,而不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因此年也是有“立春”的,而“无春年”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更没有寡妇年一说了。
二,正确理解对于“年”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年”呢?其实年就是一个参照物,它是以地球、月球、太阳的作用关系而组成的一个“年”,而这个年则是有“黄道”和“白道”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历年”和“农历年”。
比如说“黄道”:
地球绕着太阳一周划过天空的轨迹叫作“黄道”。
对于“黄道来说”,它一个周天度,并分成十二个等分,叫作黄道十二次或十二宫。也就是老祖宗说的从十二地支中的“子”位“到亥”位,一位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还有“白道”:
至于“白道”的说法,而月亮绕着地球公转一周,这个轨迹叫作“白道”。
由于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想的平行线,并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和北半球两部分。而天文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所以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当然这里面的“黄道”、“白道”就是我们的阴阳日历,其中“黄道”为阳历,“白道”为阴历。所以来说,因为“黄道”和“白道”的关系,自然也就没有了某一年没有“立春”之说了,毕竟他们是按照地球、月亮、太阳之间的关系同时运转的。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对于民间说的年是“无春年”,这一年是“寡妇年”的说法自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毕竟我们老祖宗是按照“二十四节”来确定时间的,也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而“立春”这一天也是古人的春节,因此这种说法更不合实际了。至于坊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寡年不可结婚”的这种说法站自然不住脚,这一年是可以结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