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
5时48分01秒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尽管冬至是全年的
第22个节气
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测定出冬至的时间
00:45在这个与时光密切相关的日子
小布推出
“一节一物”年度系列策划
带你了解节气与文物
城市与历史的故事
夏至日晷短
冬至日晷长
早在距今多年的周朝,中国民间就开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为彼时十分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日晷仅由金属质的晷针和石质晷面两部分组成。其运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阳东升西落,投影晷针的方向也随之移动,打在晷面上的一条线影落在什么区域内,就代表着一天的什么时候。另由于处于中低纬度地区,中国的日晷主要采用赤道式的角度摆放。
赤道式日晷不仅可以授时,还可以指示节气。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行,晷面无法标示时间。《周髀算经》记载:“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对日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西安
沿着千年古都的文脉与遗迹
我们也能找到日晷投射的光影
西安博物院
日晷(唐)
这具现藏于西安博物院的日晷
于年7月在
西安市新城广场被发掘
它由岩石制成,呈圆柱形
其直径为33厘米,厚4.5厘米
从形制及文字上判断
可以认定它是隋唐时期的遗物
尽管它只适用于
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季半年使用
即古籍所称“日行北陆”的半年
但凝结古人智慧的是
这具日晷能够起伏
过了秋分
晷盘的倾角就能降下来
只要降低值大于*赤交角
晷盘就能见到晷针之影
(小布注释:冬至去极度减去夏至去极度,再除以2,取其半即是“*赤交角”。)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习惯
用日晷来计时
并且制定了其规则
即一天12个时辰,24个小时
同时在日晷上详细标明其刻度
因此,在充满唐元素的
大热小说、剧集
《长安十二时辰》中
日晷成了最主要的时间线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观众跟随“大唐反恐24小时”的剧情屏息凝视,你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钟表的中国古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其实,答案已出现在每一集的片头。没错!就是日晷。
长安十二时辰
唐风市井文化街区
日晷
西安的城市魅力
莫过于走街串巷时一个回眸
就能遇见大唐盛景
在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文化街区
小说剧集中的日晷真实出现在眼前
外观设计上它深度体现唐朝元素
又注重体现计时的功能性
让日晷“穿越”千年
真正地“动”了起来
小布了解到
在最初的设计中
日晷只是一个模型框架
仅供游客观赏
日晷的制作团队成员之一
西安理工大学
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博士单世杰
揭开了日晷“动起来”的奥秘
01:00在西安理工大学师生团队的努力下
目前日晷运转良好
时间指示精确
大家可以在此沉浸式感受
“光阴的故事”
时光在日晷的
转动中静静流淌
不疾不徐,步履不停
冬至还被称为“亚岁”
中国古代从天文角度看
排在二十四节气之首
也是“数九”严寒天气的开始
俗语“冬至大如年”
一是说年关将近
余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仅次于过年
寒事欲无几
春归方有期
携手走过一年中夜幕较多的时段
太阳自冬至开始北移
白昼又日渐变长
时光仿佛也被拉长了一般
冬季已经进入后半程
待到再逢春
相信我们身边也一定会有
更多的温暖与珍贵
策划:刘振陈颖丨统筹:左海茹韩东辰陈枫丨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陈克|视频制作:周伟|海报制作:张亚岚|图:记者王健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西安博物院、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提供丨编辑:程渭丨校对:张立丨审核:陈颖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责编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