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地理学科期中检测
启用前保密等级
时间:60分钟;满分分
1.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该岩石属于(
)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
2.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或空气污染等情况可诱发部分人群血压升高。图为北京时间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次日上午,对高血压人群来说()
A.丁地雾霾加剧,宜佩戴口罩B.丙地降温显著,应添加衣物
C.乙地气压稳定,可正常活动D.甲地天气阴沉,不适宜锻炼
3.茶树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有茶农给茶树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其目的是()
A.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根治病虫害B.遮光,阻止杂草生长
C.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D.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茶树蒸腾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①④
5.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岩石的可溶性低B.水热条件较差C.地表植被茂密D.地质构造较复杂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完成下列各题。
6.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下沉辐散C.动力下沉辅散D.热力辐合上升
7.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问题。
8.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B.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9.当地该日
A.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B.日落时间为17时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与某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地形B.坡向C.植被D.水源
11.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A.
B.
C.
D.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A.甲地B.丁地C.丙地D.乙地
13.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B.冰川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D.流水侵蚀作用
年5月,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水师官兵乘伏波舰、琛航舰巡查南海诸岛。在今三沙市西沙区测绘地图,勘察岛屿,勒石竖旗,逐一命名,其中琛航岛(16°27′N,°42′E)以琛航舰命名。李准滩(7°48′N,°28′E)位于三沙市南沙区,是为了纪念李准当年巡查南海诸岛而命名(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一年内李准滩的正午太阳高度与琛航岛相比,正确的是()
A.冬至日都达到最小值B.始终大于琛航岛C.夏至日都达到最大值D.达到90°的次数多
15.依据所学地理知识推断()
A.李准滩较琛航岛更易受台风影响B.琛航岛与李准滩的直线距离约千米
C.琛航岛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比李准滩大D.李准滩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较琛航岛高
.下图是“我国某地附近等高线图及某绳降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A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适宜()
A.25米B.55米C.米D.米
17.能全程拍摄并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是()
A.甲B.乙C.丙D.丁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的纬度为()A.83°26′NB.80°34′NC.76°34′ND.72°34′N
20.该地位于()A.欧洲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北美北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12分)
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注:空气质量1-优,2-良好,3-轻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严重污染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2分)
(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自然成因(4分)。
(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2分)及其原因(2分)。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2分)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2分),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4分)。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2分)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2分)、气温(2分)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2分),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D
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
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溶洞景观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的结果,故该岩石属于石灰岩,D正确;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都不可能出现溶洞景观。
故选D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岩石的类型,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2.C
北京市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
本题以大气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背景,涉及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常见天气系统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思维。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项错误;乙地位于冷锋过境后,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人群活动,B项错误;次日上午,丙地冷锋过境,气温下降明显,应添加衣物,C项正确;丁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利于污染物扩散,雾霾减轻,D项错误。故选C。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C
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1月选考)
根据材料可知,“茶树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日照强,不利于茶树生长。黑色的遮阳棚,可以遮挡太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减少茶树水分蒸腾,C正确。不可能根治病虫害,A错误。可以遮光,但不能阻止杂草生长,B错误。黑色的遮阳棚不能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D错误。故选C。
4.D5.A
年天津市高考地理真题
4.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5.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结合图例,确定①③④为沉积岩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为云贵高原。
6.B7.D
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学考选考地理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不大。
6.读图可知,该地等温面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
7.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山坡降温快,寒冷气流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底气温低,不符合图中等温线特征,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故选D。
8.A9.B
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山东卷)
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变化过程,地球运动、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
8.正常情况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5时、20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A正确;12时、15时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没有出现逆温现象,B错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错误。读图可知,5-15时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故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高,其变化是自下而上减小,D错误。故选A。
9.由题图,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正午12时为当地白天的中间时刻,则该地日落时间应该是19时,A错误。因该地的昼长时间为14小时,说明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是夏季,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说明此时北半球中纬度昼长较海口的白昼长,B正确。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时间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C错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D错误。故选B。
10.D11.B
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
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0.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甲坡面朝南,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
11.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C错误。
等高线变化为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此时两点之间能够通视。但是先缓陂再陡坡,则无法进行通视。
12.B13.D
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7月选考)
12.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丙为鞍部,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故选B。
13.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选D。
山谷、山脊的判断方法: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地处弯曲凸出为山脊。
14.C15.A
年海南省高考地理真题
14.两地处于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太阳直射当地纬线的时候,并不是夏至日,A错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于李准滩的纬度较低,李准滩的正午太阳高度比琛航岛要低,B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两地都属于北半球,所以冬至日都达到最小值,C正确。两地每年都有两次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的次数一样多,D错误。故选C。
15.琛航岛的纬度比李准滩的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比李准滩的大,A正确。琛航岛与李准滩之间相差大约10个纬度,经度大致接近,所以推测两地直线距离大约0km,尚未达到km,B错误。李准滩靠近赤道无风带,台风不易形成,C错误。李准滩附近海域由于受到赤道低压带影响较多,降水多,表层海水盐度较低,D错误。故选A。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16.C17.D18.A
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
1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1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1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19.C20.D
年天津市高考地理真题
19.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由材料可知,此时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地出现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时,地方时应为2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时,说明与北京所在时区相差八个时区,每时区经度相距15°,由此可得出该地经度约为°W,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北美北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极圈内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该纬度0:00的太阳高度为0°,如果给出极圈内某地0:00的太阳高度,求该地的纬度,就将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加上该地0:00的太阳高度,就可以得出该地的纬度。
21.(1)西高东低;平原。
(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
(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7月选考)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表形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不难解答,属于基础题目考查。
(1)地势描述主要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方面叙述。据图中等高线判断,河南西部海拔最高在0米以上,西部多数地区海拔在米以上,等高线比较密集;东部地区海拔多在米以下且等高线稀疏,因此河南省地势是西高东低。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米以下的区域,图中海拔米以下的区域等高线稀疏,应该是平原地区,因此从地貌类型看,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
(2)空气质量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反之越差。此次污染过程,表中11月28日至12月5日,安阳每天空气质量数值均大于南阳,说明此次污染过程南阳污染程度较轻。冬半年我国北方燃煤取暖,大气污染较重,河南北部临近山西、河北,冬季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据图可知,安阳临近这两个省份,冬季西北季风将污染物带到安阳,安阳受到的污染较重;而南阳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且距离山西、河北较远,因此受到的污染较轻。
(3)题目要求从能源利用角度回答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时污染是北方燃煤造成。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丰富,应该优化用煤结构,可以将其集中转化成二次能源,减轻污染;发展科技,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冬季北方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减少污染范围,改进能源利用方式,可以采取发电厂废热供暖等;开发新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22.(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年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
本题以我国祁连山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
(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
23.(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真题
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1)材料中提及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