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鸟类,叫做雨燕。从学会飞行开始,连续数年的时间里它们都几乎不会落地,吃喝拉撒全部在空中进行,就连交配繁衍亦是如此,只有在哺育幼鸟时,它们才会短暂的寄居在悬崖之上、巨木枝头。而一旦不幸落在草地上,它们将会失去飞行的机会、就此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一种典型的候鸟,雨燕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每年夏天的时候,它们往往翱翔在西欧、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广袤天空。直到冬季来临,他们才会不舍地离去,跨越千万里,飞往赤道以南的温暖地区休憩,等待下一个迁徙季的到来。当然,这种特殊的鸟儿即使是休憩,也是在天空中进行的。
那么雨燕究竟是如何做到一年四季不落地,在空中完成吃喝拉撒以及交配的呢?
其实,雨燕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靠的就是它们那狭长的镰刀型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上有十多枚初级飞羽以及一组次级飞羽,所以滑翔时能够节省大量能量,正常飞行时代谢很慢,也不需要强健的胸肌。可以说正是因为如此,雨燕才能做到永不落地,被称之为“天空之子”。
作为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类之一,雨燕的一切都在空中进行,它们可以在飞行的过程中捕食昆虫,也可以在飞行过程中直接排泄。至于空中交配对于它们来说就更简单了,雄鸟和雌鸟保持相同的速度飞行一会儿,让彼此的泄殖腔搭在一块几秒钟即可,简单的交配方式也正是雨燕能够大量繁殖的基础。
可能还有很多朋友感到疑惑,永不落地的雨燕是如何解决喝水和睡觉问题的呢?其实这也不难,当渴的时候,雨燕会寻找一池清水,然后张开嘴巴从水面上飞速掠过,抄起一阵涟漪;至于睡觉的时候就更简单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雨燕的两半大脑相当特殊,可以交替着休息,如此一来,它们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
其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动物并不在少数,大多数的水生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这个特点,就连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其貌不扬的鸡也是如此。“独脑飞行”虽然会对雨燕这类动物的飞行平衡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只要保持低空缓速飞行即可,算不上什么大麻烦。
就这样,人们发现每年都有大量的雨燕,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来回迁徙,为了确定是不是同一批,科学家们还在年至年间捕捉了45只雨燕,在它们安装了不到它们体重3%的微型地理定位仪,而这次研究最终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更惊人的是,科学家通过对找回的24只雨燕身上的定位仪的分析,发现这些雨燕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都很惊人。
在这次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雨燕的飞行速度大概在公里左右每天,可事实证明,雨燕的速度可以达到公里每天,甚至有一只雨燕身上的记录仪显示,它在9天的时间里飞行了多公里,堪称飞行奇迹。
据统计,从一只小雨燕从悬崖上跌落、开始自己的第一次飞行算起,到雨燕三四岁性成熟为止,每一只雨燕平均跨越的距离都在50万公里以上。这意味着这些鸟儿在前几年的生命中,几乎时刻都以超过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在飞行着;即使是性成熟之后,它们每年的飞行时间也在10个月以上,仅留下一两个月来构建巢穴、哺育幼鸟。
很多人都以为,雨燕之所以不能落地,是因为他们的腿部太过孱弱,无法实现“助跳起飞”,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雨燕的腿部虽然很小巧,但是力量其实相当惊人,若非如此,它们也不可能抓持在90度的峭壁上。雨燕之所以不能落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翅膀太大太长,翼长与腿长的比例实在太高,这才让它们在落地后很难起飞。
另外,不同的雨燕其实有着不同的迁移路线,不同的前提是,迁徙地的气温必须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比如说普通的雨燕都是从英国迁徙到东非地区,而白喉针尾雨燕则是从中国和日本迁往澳大利亚;至于近现代才出现的烟囱雨燕,则是从加拿大飞到亚马逊河流的上游。迁徙中的长途飞行对它们来说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据科学家研究显示,雨燕即使不迁徙,每天也要飞上数百公里“过过瘾”。
俗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或许正因为长时间的飞行,所以雨燕的寿命其实是比较长的。这些通常来说9至23斤重的鸟儿,寿命最长可以达到21年,平均寿命也在15年以上,可以说在鸟类中已经称得上是出类拔萃。在自然界中能够威胁到它们的,往往只有大型鹰隼和人类,前者就不用说了,弱肉强食,而后者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破坏了这种鸟类的栖息地,还搞起了大规模的燕窝交易,这都严重威胁到了雨燕的生存。
雨燕是一种对繁殖地和配偶都很忠诚的鸟类,是值得人们称颂的“天空之子”,我们绝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让这种了不起的鸟类在地球上灭绝,所以希望大家拒绝燕窝交易,保护雨燕,从你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