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记者还没走进位于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的胶东东海转运站纪念馆,首先看到一旁“泊”着的三艘小舢板——一艘手摇橹、两艘马力船。虽然已老旧褪色,这几条船却承载着70多年前威海支前民工为淮海战役转运物资的一段动人故事。
青瓦石墙、海草为顶,眼前的胶东东海转运站纪念馆独具威海特色。迎面而来的是“薪火相传”四个大字,而展馆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辆装着弹药箱和炮弹的小推车。正是这辆小推车,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段惊心动魄、人心向背的岁月。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国共双方三大决战中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历时60多天,共歼灭国民**队55万余人,胜利完成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之北的光荣任务,为中国人民解放*渡江作战、解放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在这场战役中,数百万支前民工和亿万解放区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解放*身边,用血肉之躯开辟了第二战场、另一个前线。粟裕将*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然而,在“大炮弹”和“小推车”之间,还有一道不可或缺的转运环节。承担这一转运任务的,正是胶东支前民工的“小舢板”。当时的俚岛港胶东东海转运站,是大连*火物资到山东半岛转运的第一站,也是和胶东支前大*的始发点,更是淮海战役*火物资转运的“中转站”。
展馆内的一张海域地图,勾勒出了当年那条隐蔽的“支前航线”。当时,解放**需运输船从大连出发,驶入朝鲜海域,再由朝鲜海域调头往俚岛方向出发。运输*火的大汽船船体有二层楼高,燃用柴油,噪声很大。为了避免汽船声音过大,船上的烟囱都套上大桶作为“消音装置”,减小船只被敌人发觉的危险,运输船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俚岛港。
那时的俚岛港港小水浅,大货船无法靠岸卸货。当地一大批会摇橹的青壮年民兵就划着小舢板靠近大船,一箱一箱从高楼般的大船上卸到小船上,再运到岸上。一个炮弹箱子有1米多长、30厘米宽,重达35公斤,还有铜板、生铁砣子和75公斤重的汽油桶等。为了躲避敌人,小舢板每每都是夜间出行。
小舢板上岸后,弹药物资又开始了一场不远万里的“支前接力”,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工,推着一辆辆小推车,从俚岛镇到文登,再由文登运往华东前线。穿过历史长廊,一张张老照片还原了支前民工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运送物资的火热场景,能看到不少民工赤膊、光脚在推车。而据荣成市*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天气已经入冬。沿途还设有妇女开办的“大众饭店”和“开水站”,专为往来运输的民工服务。
车轮滚过胶东大地,血汗洒遍战场内外,壮举感天动地……自年3月至年11月,荣成先后组织规模较大的十批人的民工支援解放战争。他们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淮海战役开始至年12月底,支前民工发送各种火炮71.5万发,各口径子弹万余发,炸药72.6万斤,手榴弹万余个,保证了淮海战役的作战需要。
记者走出纪念馆,耳边还在回荡着那首华中解放区老干部所写的《忆胶东父老》:“鱼水情深意长久,卌年犹忆古村庄,细粮细茶我们用,粗饭粗茶君自尝。代洗征衣身整洁,为烧热炕梦添香。临行挥手三叮嘱,得胜勿忘众老乡。”
沧海桑田,时光如梭。70多年后的俚岛港内,停泊的都是上千马力的现代渔船,远处的海洋牧场浮漂点点,沙滩上正在安装游玩设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滨海旅游旺季……不变的是,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的“支前精神”,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还有“时刻听*话、永远跟*走”的坚定信念。
■亲历故事
83岁支前民工幸存者王振钿:“人多得耳朵贴耳朵,脚指甲走掉了都不知道”
参加支前运动的时候,我10岁,算是当时村里最小的一个。眼看大人们都去支前,我这个儿童团的“小兵”肯定不能落下,于是就和小伙伴去了。
一般天不亮,全村男女老少就去码头排队了,没有一个迟到的。按照“运单”接货后,我和小伙伴两个人就推着小车开始走。因为年纪小,大人一个人就能抱起一个大炮弹,我们得俩人一起才能抬到车上,但我们的“车速”可一点不比别人慢。那时候真是人山人海,都是耳朵贴着耳朵往前赶路。
王振钿。闻人达摄
大家都是随身带着干粮出发,我拿的是妈妈亲手做的玉米面饼子,渴了就在路上喝口河水。每次运输的距离都不一样,最远走到了大水泊镇,脚上穿的千层底没几天就磨透了,和光着脚走没啥两样。
对我们来说,小推车上的物资是最要紧的。有次下雨,大家怕淋湿了弹药箱,就赶紧去田地里找树叶和秸秆,把每一辆小推车盖个严严实实。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脚在水里泡肿了,突然觉得脚趾一阵剧痛传来,原来是把脚指甲都磕掉了。下雪天就更不用说了,当时都没有棉裤穿,腿脚都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共产*为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咱们出点劳力算啥?那个时候真是累,经常天不亮出发,一走就是一天,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大家脸上写着俩字“光荣”,心里就装着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除了运输*需物资,村民们还自发把鞋垫、干粮、虾米等生活用品一起“打包”到小推车上,我们宁可自己不吃,也得送到淮海战役前线。
我们这里是老解放区,每个人都一心向*。我们村来户,就有70多户家里有人去当兵。我10岁去推小车,我的父亲参加革命抗战,哥哥姐姐个个参*。我的哥哥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但妈妈还是让姐姐继续参*。和以前相比,现在生活太好了,我们不能忘了*的恩情,不能忘了革命先烈,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记者手记
威海“爱*船”永不停航
解放战争时期的*和人民,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探访胶东东海转运站纪念馆的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它是一种“同舟共济”的生死与共,是一种“水能载舟”的鱼水情深。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面对*的一声号召,老解放区荣成人民义无反顾,喊出了“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车有车”“我们要与*火共存亡,保证把*火运到指定地点”的口号,他们用一艘艘小舢板、一辆辆小推车,磨破脚底、夜以继日地转运*火物资,为前线提供了强大而充足的后方支援。
无独有偶,距离俚岛镇不远处的人和镇院夼村,拥*码头和苏山岛之间有一艘摆渡了60余年的“小舢板”,当地村民都叫它“拥*船”。五任船长、五代船,驾驶“拥*船”平均每年往返个航次,累计航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只为帮助驻扎在苏山岛上的海防部队运送给养、接送官兵及*属,续写着淮海战役“小舢板”爱*拥*的鱼水情……建*百年间,威海人民心中的“爱*船”从未停航过。
百年波澜壮阔,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人民心中的“爱*船”自然马力全开、永不停航。如今,威海人民骨子里“听*话、跟*走”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威海大地上播下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时代威海的“爱*船”再次启航,在*的坚强领导下,朝着“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奋力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周年。(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杜晓莹/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杜晓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