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要说:今天发一篇ASIMMPro的测评文章,文章是去年的,因为最近有人在问这个产品,所以分享出来给大家参考。
早在5月初,我的AM5赤道仪测评中,便已露出使用ASIMMPro+SLT拍摄的M51漩涡星系作品,时隔两个月,在经历了雨雨雨的煎熬之后,我终于使用稳定的光学系统,接驳这台相机完成了测评拍摄任务。
这几年,对于一英寸黑白冷冻相机的呼声一直都很高,振旺公司一如既往地保持神秘,不承诺、不否定、不给希望,原来他们一直在蛰伏、默默地研发新一代一英寸深空冷冻相机。
今年4月初,千呼万唤始出来,ASIMMPro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感激振旺公司对我的信任,将第一台寄给我用于评测。常言道“慢工出细活”,一晃三个月过去了,今天就位大家分享这台相机的使用体验。
我的第一台深空冷冻相机,便是彩色ASIMCPro,并且使用它拍出了不少让自己当时比较满意的作品,好环境+稳定的设备,让我从一开始便尝到了深空摄影的甜头。
然鹅,越拍越觉得缺少些什么。
之后开始接触黑白相机的共享素材,至于使用黑白相机,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当时认为黑白相机拍摄深空天体,对于宝贵的、有限的出摊打野时间来说简直就是降低效率,使用彩色相机一个晚上可以拍三个目标,黑白相机可能连一个目标的几个通道都拍不全。
更重要的是,黑白相机本体比彩色相机昂贵,再加上滤镜轮、一系列滤镜的支出,根本不是我能考虑的。于是就在这种内心斗争的过程中不了了之。
在之后的拍摄及处理过程中,我对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星点质量,到色彩还原度,目标的反差,再到整体信噪比,这些因素让我开始产生了思考:彩色相机确实适合出片发发朋友圈,但是我一直以来觉得缺少点东西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
由于彩色相机采用RGGB的拜耳阵列,无形当中在单位时间内多了25%的G通道信息,而G通道的信息恰恰又是深空摄影中相对不那么需要的;再者,彩色相机固定的猜通道配色方案,使得目标颜色扑朔迷离。
譬如下图这张M,在星系旋臂间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色块,便是彩色相机的一个小特点了。
相比之下,我亲自处理了一张LRGBHα素材,看起来各种颜色都很分明。
不仅如此,黑白相机拍摄后合成的天体的细节能吊打彩色相机,得益于黑白相机单独拍摄了明度通道。特别是对于星系目标来说,需要大量的明度信息来提升细节,这也是彩色相机很难做到的。
除此之外,黑白相机搭配窄带滤镜拍摄发射星云,似乎成为了这类相机的专利,轻轻松松获得“哈勃色”。
鉴于以上所述,我居然开始动摇了,曾经坚决不入黑白的flag即将倒下。可是黑白相机在拍摄操作中比彩色相机麻烦一些,对自己说,怕麻烦就别碰天文,想快速出片,就要牺牲作品的质量作为代价。
我慢慢改变了想法,同时在国外网站上浏览那些极其惊艳的作品,无一不是经过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累积曝光获得充足的信息量。一个晚上踏踏实实拍一个目标,攒够信息量才能出精品!
振旺总是会在星友们渴望值达到临界状态时带来一场及时雨。ASIMMPro的发布,无疑是对预算有限、想体验黑白相机的用户最合适的产品。
作为ASI系列的全面升级迭代产品,ASIMMPRO不仅保留了ASI的高QE、高帧率等优质特性,还具有了无辉光、读出噪声低至1.0e、像元大小3.76微米和2级TEC制冷保障等优势。
91%的量子效率比肩旗舰级黑白冷冻相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下面两个对比可见一斑:
不难看出,F12焦比、单张秒曝光的明度通道相对于F4.8焦比、单张秒曝光的彩色照片还要高出将近一倍,而高SNR对于深空摄影来说是最为关键的数据。
同时,同样作为一英寸底的黑白相机,同样具备一些不得不提的优势,画幅小,对后截距的苛刻程度远比大画幅来得低,也就不大容易出现由于彗差而导致的星点变形等问题。方形靶面对大部分单一目标的构图也是极为友好的,只需要考虑90°或45°两种构图方式。
至于价格方面,元的单机价格,相比于其他款相机动辄五位数的价格来说,已经算非常亲民了,另外,可以搭配1.25寸滤镜轮和1.25寸滤镜,又能节省一大笔开销,并且体验黑白相机的拍摄乐趣。
谈谈不足之处吧:
1、黑白相机的照片尺寸依旧是万像素,对于像素合并的操作来说就显得比较尴尬了,但是其作为一款深空入门黑白冷冻相机,还要啥自行车;
2、的像元大小不算大,甚至在接驳大口径长焦望远镜的时候,更容易看出星点拖线。
总结如下:
ASIMMPro是一款值得拥有的相机,其拍摄效率比ASIMCPro要高很多;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让深空摄影爱好者更加省心。
最后来分享几张我本人使用ASIMMPro接驳信达小黑拍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