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一分布规律
1.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越向此半球高纬度白昼越长,黑夜越短,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其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2.极昼、极夜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大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出现极昼现象,一天出现极夜现象。南北极点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极圈内,纬度越高,极昼或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3.昼夜变化幅度空间分布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变化幅度最小;南北半球,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直射点与某地之间的纬度差)。
5.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世界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和天气等。从纬度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6.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高低相间,南北对称。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大气下沉,天气以晴朗为主;低压控制下的地区,大气上升,多阴雨天气。
从陆地吹来的风,水汽少,干燥;从海洋吹来的风,水汽多,湿润。
7.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受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降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南半球海洋分布广阔,故同纬度地区气温差别小。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一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8.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近地面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m。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如地面辐射冷却逆温、空气平流逆温、空气下沉逆温等。
9.降水水平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以上升气流为主,为多雨带。
副热带大陆东岸,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受信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少雨带。
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极地受高压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
10.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
当暖湿空气遇到山地阻挡,山地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背风坡整体降水偏少,出现焚风效应
11.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东西对应,即南北半球对称位置气候
类型大体一致;东西半球对应位置有相似的气候类型。
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12.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南美洲巴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美洲东侧沿海地区,主要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海暖流的综合影响。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气温低,对流运动弱
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受地形影响,西南季风的影响小,降水少,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下游地区。
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受山地地形影响,既南北延伸,又南北更替。
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纬度带是广阔的海洋;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新西兰、火地岛等,岛屿面积较小,西风从西吹向东,影响整个陆地区域。
1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东部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的大洋环流,大洋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
南极大陆外围,40°一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14.世界渔场分布规律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营养元素富集,藻类、浮游生物多,多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
受离岸风影响,沿岸出现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也会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15.全球六大板块分布规律
印度洋板块北部为亚欧板块,西部为非洲板块,东部为太平洋板块,南部为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处于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
板块在消亡边界碰撞形成山脉、海沟等;板块在生长边界张裂形成裂谷和海岭。
16.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表现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我国南部到北部,依次是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表现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随海陆位置变化而变化,从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1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自然带以海拔变化为基础,大致沿等高线延伸,随海拔变化更替。垂直带谱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存在相似性。
18.山地雪线空间分布规律
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雪线的变化受气温、降水、坡度等因素影响。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19.世界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稠密区:东亚沿海地区、南亚地区、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稀疏区:沙漠地区、热带雨林地区、高原地区、极地地区。
20.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以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主要受气候、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开发历史及自然资源富集程度的影响。
21.城市功能区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为商业区,商业区占地面积小,是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外围为工业区,工业区占地面积较大,呈片状分布,向河流、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中间为住宅区,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呈片状、团状分布,高级住宅区一
般位于城市外缘。
22.农业地域类型空间分布规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东亚、南亚等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属于传统农业,农业商品率低,规模小;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发展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美国、阿根廷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饲养牛羊,机械化程度高;西欧、新西兰等适合牧草生长,以乳畜业为主,生产集约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南非等,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23.世界工业区空间分布规律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该工业区多优良港湾,海洋运输便利;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部门。
北美工业区,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消费市场庞大,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工业占据重要的位置。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历史悠久,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电子、化学等工业发达。
俄罗斯一乌克兰工业区,工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以重工业为主,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北起韩国东南沿海和中国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地球从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时,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时,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昼范围最大;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夜范围最大;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昼变短,夜变长。
南半球,冬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昼范围最大;夏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夜范围最大;从冬至日到夏至日,昼变短,夜变长。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从夏至日到冬至日逐渐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从冬至日到夏至日逐渐变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为90°,即两次最大值。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二分日。
5.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半年,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昼、极夜区除外)。
北半球冬半年,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昼、极夜区除外)。
6.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7.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月(8月,海洋或海洋性气候),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月(2月,海洋或海洋性气候)。
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月(2月,海洋或海洋性气候);气温最低值一般出现在7月(8月,海洋或海洋性气候)。
8.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9.亚洲季风变化规律
东亚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势力较弱,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北风,势力较强,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寒冷干燥。
南亚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综合影响,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势力较强,来自印度洋,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势
力较弱,温和干燥。
10.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地壳物质处于循环之中。软流层的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如断层处喷发,后温度降低,冷却凝固,在地下形成侵入性岩浆岩,在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固结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重融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关键点: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即岩浆岩只有岩浆才能生成;三类岩石是互相转化的关系;三类岩石都能融化为岩浆。
11.水循环规律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储蓄。
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主要环节:水汽输送、径流输送。只有外流河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内流河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伏尔加河)。
12.雪线的年际变化规律
气温升高,雪线上移;气温下降,雪线下移。夏季气温较高,雪线海拔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海拔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海拔上升。
类型三演变规律
1.地质地貌的演变规律(以河流地貌演变为例)
幼年期,河流沿着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面。
壮年期、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最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变成狭窄的岭脊。这时的谷坡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很活跃。
老年期,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受风化作用影响将渐渐下降,呈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
2.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从时间看,城市化经历三个阶段:城市化初期阶段,发展水平低,速度慢:中期阶段,发展速度快;后期阶段,发展速度慢,水平高。
从空间看,城市化经历四个阶段:初期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区城市化,人口及工业向城市郊区集中和迁移;逆城市化,人口向农村及小城镇迁移;再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回流等。
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最初,第一产业比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最大;后期,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4.产业转移的演变规律
空间上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然后占领当地市场;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贸易壁垒等。
产业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