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约24小时,也就是1天。
从北极上空俯视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是顺时针方向,简记为“北逆南顺”。
自转带来的现象地球自转带来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进行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更替。
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作晨昏线或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成白昼的界线是晨线。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大圆圈,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差异,也就是说,同纬度地区,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时刻上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早一些。
地球的公转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公转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在这一年周期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的在23.5°N(北回归线)和23.5°S(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至次年
在这一年的周期中,南、北回归线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其余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季节变化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地球公转,四季出现,自转一日,公转一年,自西向东,方向不变。公转方向一般标注在公转轨道上。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这样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直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获得的热量也就不同,于是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且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一年中春分日前后的3.4.5月为北半球的春季,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为北半球的秋季,这一时期地面获得的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北半球的夏季,这一时期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北半球的冬季,这一时期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点南南长,点北北长)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极昼,南极圈及以南地区极夜。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地区极夜,南极圈及以南地区极昼。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点周围极昼,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周围极夜,南极点周围极昼。
注意:只有纬度大于或等于66.5°的地区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除赤道地区外,其他地区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其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若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则虽有昼夜更替现象但无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
五带划分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地区终年炎热
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
寒带地区气候终年寒冷
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五带中只有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物体影子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相反。
一天之中,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