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立刚
雅加达亚运会羽毛球比赛共设立7枚金牌,中国队最终拿下混双、男团、女双3金,金牌数位列第一。这一成绩和往届亚运会相比,差强人意。男单表现平平,女单持续低迷,在唯成绩论的国家层面,乒羽中心百口难辩。在另一个战场,由乒羽中心指导的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羽超联赛”)同样不容乐观。
羽超联赛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羽毛球专业赛事,自年创办以来,始终不温不火。上座率不高、球员转会制度形同虚设、找不到赞助商被迫“裸奔”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羽超联赛前进的脚步。
而在另一个场地,民间羽毛球业余赛事,却在各个角落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与羽超联赛形成鲜明对比。羽超联赛和业余赛事,一个在北极,一个在赤道,殊途的命运还在继续……
羽超遇冷
中国是世界羽毛球运动的第一强国,竞技水平高,参与人数广,羽毛球人口超过2.5亿,室内场地打球人数达万。庞大的人口基础,为国内羽毛球赛事商业价值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土壤。
羽超联赛举办初衷是为了促进羽毛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已走过19个年头的羽超职业联赛并不“职业”,离真正的市场化还很遥远。
从近几届羽超联赛效果来看,羽超水平国际一流,林丹、李宗伟等众多羽坛名将的加入,保证了赛事的高竞技水平。即便如此,羽超联赛远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品牌价值,门可罗雀的比赛现场让俱乐部百般无奈。有些羽超联赛主场区为了吸引观众观看比赛,甚至不惜免费赠票,但观众根本不买账。
没有上座率,就没有稳定的赞助商。改规则、调赛程,甚至一度引入业余球员成了羽超改革路上的无奈之举。9年来,羽超联赛不断在努力尝试调整,几乎每个赛季,联赛委员会都会调整赛制,朝令夕改的尝试收效甚微,职业化道路变得愈加狭窄。
观众不买账是摆在羽超面前的第一道门槛。职业体育的形成离不开市场基础,需要观众的支持,没有观众支持,羽超联赛形同虚设。
羽毛球比赛的对抗性和时空性很小,比赛精彩性不及NBA、中超等赛事,对观众吸引力不高。另外,一场比赛下来至少需要2个小时,考验观众的耐心。在赛事安排上,如果羽超联赛与世界杯、苏迪曼杯以及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种国内外大型赛事相冲突,羽超会无条件为这些赛事让路,这种插空举办的联赛,无法让观众产生连续性依赖。
被赋予职业联赛外壳的羽超联赛,却少了职业联赛的内核。笔者认为,职业联赛离不开独立的运营模式、球员归属、有效的电视转播、良性的赞助商、固定的比赛和群众基础。
以乒超为例,球员归属权、赛制、转会和薪资都很明晰,运动员同俱乐部签约,形成长期稳定的劳资关系,国家队没有随意征调运动员的权利。
反观羽超,像林丹、谌龙等联赛球员归属国家队管辖,其他选手也归地方羽协,没有人事调配权的俱乐部,缺乏职业化市场运作。
因为姚明,让我们爱上了NBA;因为李娜,我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