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9日,由东莞组建的中国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圆满结束援助任务,顺利回到东莞。即便是在新冠疫情严峻之际,东莞援非医疗队仍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为赤几乃至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在外期间,东莞援非医疗队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坎坷与波折,又是如何在医疗条件有限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的?4月24日晚广东新闻频道《权威访谈》栏目播出了东莞援非医疗队在非洲开展工作期间的感人故事。
陈硕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马拉博点点长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陈硕,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也是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马拉博点的点长。身为一名眼科医生,陈硕援非的目标非常清晰:将光明带给患者。然而,在当地开展第一台白内障手术时,陈硕就遇到了困难。“那边做眼科手术,没有护士帮忙,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去搞定。”后来,陈硕发现,这“一个人的战斗”在当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最让他无奈的是,由于当地经济水平不发达,教育水平偏低,个人医疗卫生常识欠缺,对于病情,患者经常是一问三不知。
林朝凤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类似陈硕的这种经历,在中国医医院——医院执行援助任务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林朝凤也深有体会。由于当地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差,没有定期产检的习惯,林朝凤面对每一次的分娩,像是在开盲盒。
李敬河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赤道几内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蚊子特别多,而且传播疟原虫。疟疾成为当地一种普遍发生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来到赤道几内亚的第三个月,医院检验科的副主任技师李敬河就感染了疟疾。检查成阳性后,就赶快用药,用药物压下去之后,才慢慢好转。
谢晓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在传染病高发的非洲,疟疾只是小儿科,更让人害怕的是艾滋病。
赤道几内亚成年人艾滋病感染率达6.2%,位于世界第11位。对于天天和病人打交道的医疗队员们而言,艾滋病毒,无疑是无法回避的可怕存在。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谢晓,在给一位盆腔脓肿合并阑尾炎的病人做手术时,不慎被缝合针刺到左手食指,而病人恰好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为了避免感染,谢晓立刻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但药物的副作用让她感觉身体被掏空。万幸的是,在连续服用了28天阻断药之后,谢晓连续数次抽血复查HIV均为阴性,她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骆庆明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巴塔点点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
骆庆明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也是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巴塔点的点长。在医院的儿科病房里,有近八成孩子因为疟疾、伤寒而住院。年4月20日,医院出现首个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两个月后,医院当地的妇产科主任也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那一刻他感觉到内心的一种恐惧和无助,甚至还给大女儿发了一封告别信。
后方的暖心支持,是医疗队员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从年3月25日开始,医疗队收到了祖国寄来的一批又一批医疗物资,而医疗队员们在为当地医护人员捐赠防护物资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与当地医护人员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并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安排,承担更多的日常业务。中国医疗队员,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医生的尊重。同时,也结下了深厚友谊。
五十载相守,万里驰援
无论是繁重的日常接诊
还是与死神抢夺生命
广东每一位援非医生
都在用自己顽强的意志
与专业的操守诠释着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
中国医疗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