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一种人,医生越是告诉她没有艾滋病,她越觉得自己患了艾滋病。这种被艾滋病的恐惧笼罩的人群数量庞大,医生称之为“恐艾症”患者。据权威媒体调查,目前全国有80万~万的“恐艾”患者,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等待着最终的宣判和死亡的来临,殊不知其实他们和艾滋病毫无关系。近日,媒体报道了一女子遭到闺蜜的欺骗,误以为自己染上艾滋病,居然一信就是12年,下面来让我们看看这个案例。
一次体检后,王丽(化名)成了“艾滋病患者”。之后的12年间,室友兼闺蜜翟某用乌鸡白凤丸包装成“抗艾药”,以元到2.1万一瓶的价格提供给她。
直到东窗事发,翟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朝阳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翟某有期徒刑10年,罚金5万元,并责令其退赔所诈骗的64万余元。
这个案例发生之后网络一片哗然,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网上各种评论层出不穷。下面我就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对于艾滋病的巨大恐惧是王丽轻信的原因之一。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所以在民间,艾滋病就是不治之症,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害怕通过接触被传染艾滋病,谈艾色变。这种情况滋生了人们对艾滋病的天然恐惧,甚至滋生了恐艾症这个群体。
通常意义的“恐艾症”患者是对艾滋病病情,病理非常清楚,总把自身的某些症状和反应与艾滋病挂钩,医院做检查,医院的诊断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他们只认为自己患了艾滋病。
王丽的案例,虽然不像普通的“恐艾症”患者那样对病情非常了解,但很明显她是相信了闺蜜的话,被自己“患有艾滋病的诊断”击溃了,彻底患上“恐艾症”。从此长期处在恐惧之中,对假药产生依赖,甚至药价从元涨到2.1万她也从不怀疑。究其根本还是恐惧和造成的。
二、对于艾滋病的无知是她长达十二年无法识破谎言的主要因素。
王丽案件里有几个比较蹊跷的环节,
1、没有追查或者考虑过自己染病的原因。
通常人不管得了什么病,总想追查一下原因,特别像艾滋病这种通过特殊途径进行传染的疾病,王丽居然一听就信,从未怀疑,这种愚昧和无知达到了让人费解的程度。
2、没有像一般的“恐艾症”患者一样,医院检查,确认。
一次检查结果并不能一锤定音,常有误诊的情况。即使检查结果确实正确,作为当时人居然不怀疑,不做复查,这也说明此人太缺乏常识。
3、王丽从来没有怀疑过药的疗效。
一种药吃了12年,是不是能够治疗自己的身体疾病,居然从未怀疑过疗效,这说明她想的过于简单,甚至于盲从。
4、药价不断的增长,但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药价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药的价格不断翻倍增长,已经逐渐超过她的承受能力她居然还是拼命的赚钱买药,借钱买药,没想过替代的方案,没感觉相同的药为什么价格增长的如此迅速。
从上面四点中可以看出,王丽的无知才是她一直蒙在鼓里的内因,她甚至只要用手机上网查阅一下,都很容易拆穿这个谎言,所以给人感觉无知已经达到愚昧的程度。
不论是恐惧还是无知其实都是潜在的诱因,真正让王丽的上当的还是一次次的心理暗示。
三、翟某的不断的诱导和心里暗示才是让人上当受骗的根源。
从案件的具体描述看,翟某是如何让王丽产生心理暗示的呢。
1、建立信任关系,翟某陪王丽做流产,翟某陪其做检查,这些都说明翟某让王丽感到充分信任。
3、产生心里恐慌,翟某告知王丽患了艾滋病,让王丽产生巨大的心理恐惧。
3、突破心里防线,翟某撕毁检查结果,医院的人会把患有艾滋病的人扣留,突破了王丽的心理防线。
4、产生心里依赖。翟某说她能找人买到抗艾的药,医院,让王丽产生了心理依赖,从而肆无忌惮的骗取王丽的钱款。
网上很多人嘲笑王丽比较蠢,轻易上当受骗,结果长达12年一直处于恐艾症的状态。可是在面对欺诈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置身事外呐
不信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年前的电话诈骗案,其实步骤和套路都是非常的相似,却很多人中招。
建立信任:电话接通,自动语音播报,电信运营商提示被诈骗人电话欠费。有疑问可以转人工查询。转人工之后,对方会告诉被诈骗人电话巨额欠费。如果被诈骗人有异议,他可以帮忙转接报警电话。报警之后,对方自称某某警官,受理被诈骗人的报案。然后提供他们的固定电话,如果有疑问可以拨打该电话。
挂断电话后,如果再次拔打该电话,对方的彩铃提示确实为某某公安局。甚至拨打查询该号码,也是公安局的电话。至此,被诈骗人确认对方是警察。
产生心里恐慌:过大约1小时,警官把电话打过来,再次确认被诈骗人的身份,然后突然说被诈骗人与某件重大的经济案件有关,警方正在追查,希望被诈骗人配合。
突破心里防线:当被诈骗人出口反驳的时候,诈骗者通常会让电话里面另一个人配合,说你态度不好,要通知当地警方拘留,协助调查,最终被诈骗人因为恐惧而服软。
产生心里依赖:当被诈骗人产生巨大的心里恐惧的时候,再要求对被诈骗人的银行账户进行监管。要求被诈骗人在其指示下将银行账户里的钱汇到指定账户中。
整个过程和翟某诈骗的步骤极其相似,这么一个简单的骗术,却导致很多人纷纷中招,其中不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公安部公布的数字,年全国电信诈骗损失亿元人民币。
诈骗者做局,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套路,使被骗者误入其中而不自知。克服自己的恐惧,面对问题和麻烦时再三确认,不轻信,多找几个身边的人商量,往往可以识破大部分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