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更温暖,无“艾”更健康
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
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并发布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杀伤人体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并发症,最后导致死亡。
自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次分离出艾滋病病毒起,人类针对艾滋病的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
从传染病中的“绝症”到如今全球已有万HIV长期存活者,无论是艾滋病的检测、预防还是治疗领域,人类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对艾滋病虽不像从前那样恐惧,但依然有部分人群存在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患者会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伴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
这些危险性行为虽然可能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增加,但他们经过医疗机构的反复检查确认,并没有感染,仍然非常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恐艾症的形成原因恐艾症患者是遭受了有关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部分患者有过不良的性接触史,特别担心自己患上艾滋病,内心恐惧,在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驱动下引发了灾难化思维。
他们会想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化的后果,比如自己会面临死亡,工作没了,家人和孩子也会受到牵连......
越想象越恐惧,越恐惧越想象,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进入一种类似于疾病妄想的状态。
有爱更温暖,无“艾”更健康医院反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正常,但仍会找各种借口不愿相信。
比如感染艾滋病有潜伏期,自己还处于潜伏期,所以检查不出来。或认为现有的技术检测不到。
有些患者则认为自己的不良性接触史是别人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去报复对方。这个群体非常痛苦,而且不被人理解。
因为他们有不良的性接触史,对家人和朋友羞于启口,也怕大众的道德谴责,严重者甚至会演变成重度抑郁。
从咨询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行医学检查,排除感染艾滋的可能性,这是必要的环节。现在检测十分方便有效,可以通过网购自己购买检测试纸。
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寻找问题形成的心理根源,修复与艾滋病有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认知调整:如今的艾滋病与其说是一种绝症,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经过规范的治疗,预期寿命已和常人几近无异。
如果恐艾病情严重,已影响到正常社会功能的话,医院寻求精神科大夫的帮助,通过药物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情绪,甚至抑郁情绪,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作为朋友或家人,也要学会理解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一味指责,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END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