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校园亦不能幸免。
今天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小兰特别邀请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罗小峰老师和大家聊聊校园“防艾”那些事儿。
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罗小峰
Q1
艾滋病离学生群体很近吗?
A
年到年,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在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病例中,青年学生的占比从年的10.4%上升到年的18.9%,国际上普遍认为:占比超过10%,便可认定为“重灾区”,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已然成为我们重点防控对象。
自年以来,每年的学生病例维持在余例,也就是说每天新发现学生感染者9例,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个专家可以准确地告诉你,学生中究竟有多少感染者,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真正的感染者要比我们实际发现的多。在学生感染者中,65%的感染者年龄分布在18-22岁,25%的感染者年龄分布在23-24岁,而这两个年龄段正好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Q2
甘肃地处西部,学生艾滋病疫情并不严重,防控任务应该不重吧?
A
你的这个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地处西部,疫情并不严重,没有必要进行此类健康教育。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但是他们性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高危行为频发,使得性及艾滋病问题逐渐凸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不断融合,不同省份、甚至不国家的学生都会聚集在同一个校园,未来我们的防治任务将更为繁重,局面将更为复杂。
没有高危的人群,只有高危的行为,而行为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进行科学引导。
Q3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相关知识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了吧?
A
据-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近70%的学生会主动上网搜索性知识,但是在性知识的问答中有近70%的人是不及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这种“主动式”学习方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我们现在大学中进行的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补课式”的教育。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正确的性教育课程的缺失,错误扭曲的信息就会入侵。
Q4
同学们如何系统学习“防艾”知识?
A
我们团队开设有通识选修课《大学生的性与“艾”》,于年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为MOOC,通过学银在线平台面向全国开放。目前累计浏览量余万次,累计选课人数1万余人,累计互动次数19万余次。
说实话,有关性与艾滋病的内容的讲解很具挑战性,我们采用风趣幽默的授课语言,将课程讲授得既有科学内涵又不低俗老套,很快成为兰州大学热门选修课。
同时我们也会走进大中小学和社区,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内容深度的讲解,普及知识,让健康教育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Q5
艾滋病健康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
我认为最大的困难首先是大家自认为比较了解“防艾”知识,因此我们在宣讲相关知识时,有人态度上比较抵触。
有人认为这些事情不能教育太多,要不然反而会诱导学生发生高危行为。引用我国艾滋病领域首席科学家吴尊友老师的一句话“清洁针具和安全套就像开车时的安全带,是为了减少死亡和伤残,并不是纵容违反交规,更不是鼓励出车祸”。健康教育也是一样,是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发生,而非其他。
还有人认为这些事情不需要过早地进行教育,等孩子长大后自己慢慢就明白了。大家总觉得这方面的教育太早,但其实疾病不会嫌我们的学生太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大学生的性与“艾”》慕课
Q6
对于学校在“防艾”方面的教育,您的建议是?
A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的94所艾滋病防控试点单位,我们要深入引导学生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艾滋病防控中增强学生个人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维护个人健康的能力,同时也能为甘肃省其他学校、学生社团提供经验支持。总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真正实现有爱的世界没有“艾”。
左右滑动下图学习更多知识
I
LZU
内容来源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科普中国中新网中国教育发布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
海骁航
责任编辑
梁钰琦
主编
肖坤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