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
年被发现
是一种直径小到纳米的病*
却在直径公里的地球上“蔓延”
“我们和艾滋病的距离
到底有多远?”
可能
远比你想象的近
*玉玲,在艾滋病防控这条战线上奋战了12年。一开始,她是忧惧、挫败的,如今却是自豪、热爱的。
↑*玉玲(中)在金阳县指导防艾工作
*玉玲个人心态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四川12年来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改变。
12年来,她从基层疾控中心走到四川省疾控中心,再将足迹细细满满地铺在凉山州的土地上。每一次去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时,她都会问那个问题:“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病*怎么传播?”
起初,台下是一片迷茫的面孔,如今,绝大多数人已能准确答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一开始,就很难
年,距离四川省报告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已过去近20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对这个所谓的“世纪绝症”的认识仍旧很粗浅。“没办法彻底治愈”“得了就离死不远了”,提到艾滋病,每个人都如临大敌。
这样的背景下,*玉玲走上了工作岗位。
那时她刚本科毕业,在南充市顺庆区疾控中心就职。艾滋病防控科缺人手,领导看中了年轻有干劲的她。就这样,那个原本仅在课本上薄薄几页里出现的字眼,变成了活生生的病例。
一开始,就很难。
首先难的是克服自己的恐惧,“都说这病危害性极大,完全不担心,那骗人的。”*玉玲想过退缩,反倒是现在的丈夫、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杨波一家人给了她勇气,“公公是一名警察,有相关人员给他们培训过艾滋病防治知识,他告诉我,这病没想象的那么可怕。”
杨波是*玉玲的大学学长,大事上,*玉玲习惯征求杨波的建议。
杨波鼓励*玉玲去尝试,“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也是从事医疗工作,对于艾滋病本身要少一些恐惧。”但仍不免担心,于是,夫妻俩这么多年从不讨论工作中的职业暴露问题,“万一听她说完,我又觉得危险,不让她干了,那还是不听吧,而且我也相信她能做好保护。”
可也有家人不同意。“我妈就强烈反对。”*玉玲哭笑不得,和很多人一样,母亲认为艾滋病是“坏人才会得的病”,和这些“坏人”打交道的女儿也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如果有朋友问起我的工作,她不会说那么具体,只说是在疾控中心(工作)。”
很快,*玉玲需直接面对艾滋病感染者了,难题又来了:如何与他们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
“艾滋病感染者是很敏感的,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着不小的心理压力。”更棘手的是,很多感染者会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患病是“犯了极大的错”,因此在做咨询时,不少人一开始会回避自己感染的经历。
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玉玲总结出一个原则:不予评价。“他们是来寻求帮助的,不需要在道德、行为方面再被我们评价,可以说,我们是他们的希望。”
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玉玲在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做到平常面对。“过多的关爱都不要,因为也许会带给对方更大的压力,他们需要的是平等的态度和换位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玉玲时常会跟感染者共情。
一次,一位大学生敲响了办公室的门,或许因为年纪相仿,或许因为几近崩溃,大学生抓着*玉玲声泪俱下倾诉了整整两个小时,说他的感染过程,说他的愤怒与担忧。23岁的*玉玲心中思绪万千,“在那之前,我从没想过,原来大学里也会有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原来艾滋病这么近。”而更让她感慨的是,大部分人回顾自己感染经历时,都会说:“我没想到,那样就遭了。”
无知,一定程度上让艾滋病*更能轻易攻破人体免疫防线。
一个问题的启发
“不希望更多人受到艾滋病的侵袭!”在顺庆区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这个念头在*玉玲心中愈发强烈,她做了个决定:报考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张建新教授的研究生,系统学习艾滋病防控知识。
*玉玲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教授时,他问她的那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年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地下米,69天后奇迹生还,你分析下背后原因?”
准备良久的*玉玲怎么也没想到,张教授并没有问专业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后来她知道了答案:做一名公卫人员,一定要拥有透过现象看问题的能力。
*玉玲大受启发,此后多年,不管是在郫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