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屠呦呦团队在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上的新突破。
6月1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解决现在青蒿素耐药的问题。文章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上。
这项研究不仅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还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这条消息一出,立马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而屠呦呦和研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也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相信大家对屠呦呦都不会感到陌生。她的青蒿素从疟疾这种疾病手中,抢回了很多人的性命。而此次屠呦呦团队的重大科研新发现,更值得我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屠呦呦。身为潮汕人,不知你是否知道,在屠呦呦之前,最接近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是一位土生土长于汕头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但失之交臂。
由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血细胞,他被誉为“世界人工细胞之父”和“生物科学元老”,他身上的头衔和荣誉不胜枚举: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理学、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南开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荣誉教授......这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就是张明瑞教授。
▲张明瑞
年,作为“加拿大哈佛”、世界顶尖医科大学之一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投票,推举该校年历史上“最杰出的麦吉尔人”,张明瑞以压倒性分数获胜。他所击败的对手包括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等诺贝尔奖得主、两位加拿大总理、三名宇航员、九名奥斯卡奖获得者等杰出校友。
这么多的荣誉奖项傍身,对张明瑞来说,却都算不了什么,令他感到高兴的只是,这些荣誉和奖项说明了自己半个世纪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证明了自己年轻时在宿舍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如今已经使成千上万的病人受益。
想给飞机装降落伞的少年
年,张明瑞出生在汕头。年少时,张明瑞就住在共和市场后面的小巷子,他说,“每个周末全家一起去中山公园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事情”。
张明瑞的家庭重教重商、诚善富足。他的祖父曾经漂洋过海到西方学习,回国后做抽纱生意,并创业成功,逐步建立起汕头最大的家族工业。张明瑞从祖父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志者事竟成。“我的祖父告诉我,中国人要自强,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外国人我们能做什么。”
张明瑞的父亲毕业于厦门大学,继续光大家业,对长子张明瑞也寄予了相同的厚望。
张明瑞的外公是医生,给穷人看病常不收钱,对他的影响很大。渐渐地,当医生治病救人,成了少年张明瑞心中最大的愿望。
而张明瑞自幼淡泊功名财富,他最大的兴趣是动脑筋“瞎”琢磨。例如当年,听到人们议论飞机渐多渐大,机场将不够使用,小小的他思索片刻,张口说到:如果给飞机后部装上着陆自开的降落伞,就不用那么大的机场了。
天生的聪慧勤奋,良好的家庭背景,为张明瑞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汕头小学毕业后,张明瑞已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西方,为了学习英语,同时不忘中文,他13岁只身去香港读初中和高中;22岁又远渡重洋,来到著名学府麦吉尔大学医学系攻读。
创造奇迹震惊世界
23岁造出世界上第一滴人工血
在血源紧张,艾滋病泛滥的今天,人们对人工血、血液替代品和血液净化技术的需求与
张明瑞先后被南开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聘为名誉教授。这些年来,他经常返回中国,在一些医学和科学会议上演讲。
让张明瑞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让中国的患者受益。“国内的一个集团根据我发表的技术,成功开发了一套炭类填充人工细胞过滤治疗药物中*系统,之后大规模生产,救治了不少中国病人。”
“据我了解,中国是当前人工细胞植入活性炭项目做得最好的地区。我也希望,未来中国成为纳米人工细胞得到广泛应用推广最早的地区。”张明瑞说。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张明瑞中文写作已不流利,但仍可熟练地说潮汕话、粤语和国语。“永远不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感念家乡,感念亲人。”这是一位游子的心声。“我的父亲张似源,从小就教我要爱国,告诉我教育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林光玉,我的母亲,她本来可以在家享清福,但她却选择了帮忙照顾我父亲的工厂。她很关心那些工人,我还记得每次工人生病或不适,她总会伸出援手。”张明瑞说。
当记者请张明瑞向家乡父老说几句话时,他深情地说:“我为自己是一个汕头人感到自豪。如果汕头的乡亲觉得我能帮得上忙,我会很开心地回去,竭尽所能作出贡献!”
来源::澎湃新闻、汕头日报、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数据粤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