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疟疾、天花、*热病、鼠疫等各类传染病不但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更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撼人的欧洲黑死病就曾让欧洲人口减少一半;刚过去20世纪,天花瘟疫整整就夺走3亿人的生命。
更别说艾滋病、埃博拉病*,以及当下正肆掠的新冠肺炎病*等流行病,更是让人类遭受重创,并依然无解。
由此,为战胜病*,战胜巨大的灾难与疼痛,人类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坚持不懈地奔赴在探寻并征服瘟疫等病*的道路上。
从未放弃,也从未忘记,也一直激励。
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这样的铭记与激励。
该奖自年设置以来,截至年已颁发了次,全球有位成就卓著的医学科学家获得该奖。
其中,于年,我药学家屠呦呦就荣膺该奖。其发明的“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堪称“拯救2亿人的发明”。为人类战争疟疾瘟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此,从屠呦呦获诺奖,人类战胜瘟疫病之路,又究竟是怎样的一条道路?
■01■→屠呦呦的丰碑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美国科学家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为发现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而获得此奖。
而屠呦呦则因青蒿素获得该奖。
青蒿素主攻疟疾。
而疟疾是世界性瘟疫,或者说是传染病。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据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疟疾疟原虫就对常用的奎宁类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严重。
导致大量身患疟疾的病人得不到根治而深受病痛折磨,甚至死亡。
而屠呦呦的这项发现,则“彻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
她的科研成就被誉为是“拯救2亿人口”的发明。
可见其对人类健康和战胜疟疾瘟疫的价值和意义。
而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事实上早在年5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都亲自指示:“一定要攻克疟疾这个传染病。”
由此,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启动了“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这一项目中,我国共有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名科研人员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战胜这一瘟疫的征途上。
而屠呦呦所在的科研组,于年加入了“项目”。
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的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份青蒿素。
屠呦呦在获奖后,她自己对她的发明进行了客观而谦虚的解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大面积种植的青蒿
这是对中国人在战胜瘟疫病*上不断跋涉的真实写照。
当时,我国科研设备落后,为攻克抗疟疾难题,当时的科技强国美国同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科研力量,即便美国对此研出了20多万种药物配方,但最终都败在了顽固的疟原虫的抗药性下。
中国科学家则凭借不屈意志,以及百则不饶的科研精神,硬生生在简陋的实验室内将这一世界级难题彻底解决。
而这样的努力,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就已开始奔赴在探索治疗病*等疾病的道路上。
此后的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鼻主葛洪,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等著名医学家,都无不前赴后继,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去征服病*和瘟疫。
他们的努力,不但拯救了我们无数先祖的生命,更给世界留下了战胜瘟疫的宝贵遗产。
我国广泛存在的青蒿
■02■→战疫之慢慢征途
历史的进步,人类无不付出巨大代价。
包括承受战争、人祸,以及来自自然的灾害。
疾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人类进步道路上,在20世纪以前的漫漫长河中,人类遭遇的严重瘟疫当数鼠疫、霍乱、天花、*热病和流感等传染性疾病。
据统计,在19世纪中叶,美国出生的全部儿童中只有半数能活到5岁。当时,导致婴幼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天花、猩红热、伤寒、痢疾等传染病。
在征服人类疫病的道路上,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可谓功不可没。
牛痘的发现
那是19世纪60年代,同时也是微生物学家的巴斯德,通过不懈努力实验和观察证明了:细菌等微生物是引发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巴斯德肯定地揪出这一元凶后,此后的科学家们在这条道路上陆续发现了导致多种传染病的细菌、病*等病原微生物。
这些发现,虽不能直接使病人痊愈,却使人类认识和征服传染病提供了确切目标和征服的对象。
随后,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践和观察,发现疫情之中一些人居然能安然无恙,且染病之后的人,也居然终生都不会再同义词染病。
终于,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这就叫免疫力。
这是为什么?
能否利用这一现象找到预防传染病的办法?
于是,寻找人类能获得免疫力的东西——疫苗,就逐渐呈现在科学家们的跋涉道路上。
科学家们一次次证实,人类要战胜瘟疫等疾病,唯有研发并接种人工疫苗,才能有效抵抗瘟疫等疾病地攻击。
天花病*患者
■03■→人类的斗争从未停息
但直到年前,人类才发明了第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大规模推广的免疫接种术——牛痘。
在20世纪,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制有了巨大的突破。
、磺胺、青霉素、键霉素等药物的相继诞生。
使传染病有了克星。
传染病人的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20世纪同传染病的斗争是医学中成效最为显若的领域。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各种疫苗和药物的研制成功,以及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改善等等,使得传染病嚣张的气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扼制。
据估计,仅在20世纪上半叶,被医疗防疫措施挽救生命的人数就比人类有史以来所挽救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人类死亡原因中,传染病所占比率显著下。
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全球已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医学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但是,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人类的斗争。
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新的病原体不断产生,相继岀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也即即爱滋病病*、埃博拉病*、拉沙病*、汉坦病*、疯牛病……SARS病*等等。
这些病*,都无不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
不仅如此,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登革热、炭疽、禽流感也在一些地区死灰复燃,卷土重来,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人类。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未结束。
也从未放弃。
■04■→诺奖榜单上的战疫丰碑
由此,不断探索人类抵抗瘟疫病*的能力,便成为科学家们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时刻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门科学,不但涉及生命、遗传、衰老、感染人类生命系统,更涉及自然科学的系统化互动。
所以,人类在这条道路上早已跋涉了数百年。
其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真正成为丰碑式的成就,当数18世纪末的欧洲牛痘的发明。
诺贝尔奖
那时,英国医生琴纳获悉牛患的一种轻度病,只要感染人,人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病。
结果不断探索,年5月,琴纳成功地将牛痘疫苗接种到一个八岁男孩的身上。
而在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采用病原菌*素的接种方法防治某些疾病(如狂犬病的防治等),从而开创医学上的免疫学。
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免疫学冲出了抗感染的狭小范围,进入到人类识别“自我”与“非我”的新时代。
由此,这不但是人类战胜自然和认识自然的能力再现,更是人类战胜瘟疫的最有效路径。
于是,诺贝尔医学奖自从设置以来,其金质奖章就颁发给这一领域的医学家多达26次以上。
如疫苗、菌苗类就颁发了7次:年颁发给了白喉抗*素和破伤风抗*素的发现;年颁给了结核菌素的发现及预防;年颁发给了*热病疫苗的研制;年颁发给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年颁发给了疟疾瘟疫中的疟原虫的发现;年颁发给了斑疹伤寒病原体为立克次体的发现,年颁发给了乙型肝炎病*及库鲁病朊病*的发现;
颁给免疫机理与免疫反应类就有两尺,分别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年的过敏反应机理的发现;
抗体科学方面共颁发了4次,分别是年的疫耐受性的发现,年的天然选择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年的产生抗体多样性的机制,以及年的细胞免疫机理的探明。
应对与治疗方法共颁发了11次,分别是年的皮肤病的光疗发现,年的补体的发现,年的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年的对红细胞血型即ABO血型的发现,年的百浪多息的抗菌效应的发现,年的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作用的发现,年的链霉素的发现,年的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年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发明,年的白细胞血型即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系统)的发现,年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发明。
这些丰碑式的科研成果,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05■→小结
而在刚过去的年,该奖的金质奖章颁发给了发现丙型肝炎病*的医学家哈维·阿尔特和迈克尔·霍顿以及查尔斯·赖斯三人。
该奖再次颁向*类科研成果,无不说明人类战胜病*之路的间隙、重要与漫漫长途。
历史上,人类面对瘟疫曾经是那样软弱无力,而今天,科学使人变得空前强大。
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己经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并寻找到了对抗传染病的强大武器。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传染病都将被人类征服。
但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是人类必须做到的首要任务。
因为,唯有和谐,才能彼此互存。
也因为,唯有相依,才能共荣共生。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纵览》《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生命科学史》《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回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