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今天的闲话五分钟,我是小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二十四节气,但二十四节气到底有那些节气,为什么人们总会说她们呢?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想来都会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短短的二十八个汉字中就藏着二十四节气,但大家是否知道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古老智慧,且听我一一道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华夏祖先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变化而制定的,反应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冬至)即太阳到达最南边,日北至(夏至)即太阳到达最北边的概念。
秦汉年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西汉邓平等在制定《太初历》的时候将二十四节气正式收入历法当中,用来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中藏着六个节气,这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是阳历2月3日到5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开始,日照增加,风和日暖,立春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雨水是每年的2月18日到20日,此时冬去春来,春风吹拂,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是每年的3月5日(6日),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冬眠动物将会渐渐苏醒,开始活动,所以叫做惊蛰。
春分是每年的3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我国广大地区的越冬农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是每年的4月5日,这一天是清明节,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变暖,降水增多,是春耕的大好时期,故我国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夏满芒夏暑相连的秘密
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夏、小满、夏至、小暑以及大暑。
立夏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是夏季的开始,也是春季的结束,有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之意。
小满是每年的5月20日,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农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做小满。
夏至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自此以后,昼渐短,夜渐长。
小暑是6月7日前后,入署,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算最热的时候。
大暑是7月23日前后,这一时节是我国最炎热的时候,但偶尔也会有反常年份,出现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现象。
秋处露秋寒霜降中的知识
秋处露秋寒霜降中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是8月7日前后,是夏季的结束,也是秋天的开始,这一天后,草木开始结果,意味着收获的季节的到来。
处暑是8月23日前后,这里的处是结束的意思,处暑意味着天气将会渐渐转凉,且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白露在9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较快,天气凉爽,地面水汽结露现象增加。
秋分在9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为这天是秋季的中分点,故称秋分。
寒露在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凝露增加,露水带有森森寒意,故称“寒露风”。
霜降在10月23日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结成霜,对农作物有较大危害。
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智慧
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六个节气是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在11月7日前后,是秋季的结束,也是冬季的开始,秋收冬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冬天则是万物闭藏,在冬季,人们享受丰收,休养生息。
小雪在11月22日前后,这段时间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候,故称小雪。
大雪在12月7日前后,此时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比小雪时大,往往雪下的大,范围也更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在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形成日南至,成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气温却进入最低的“三九”。
小寒在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渐趋寒冷,却还不到温度最低的时刻。
大寒在1月20日前后,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意味着天气寒冷到了极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歌谣,其中广为人知的当属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的记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是今天的闲话五分钟,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