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周末,
全国多地迎来初冬的第一场雪。
但在北方多个地区,
暴雪等极端天气情况更为严重...
11月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又是“三警齐发”,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和海上大风*色预警!
11月8日20时至9日20时,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中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中部和西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雪,其中,黑龙江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雪(20~27毫米)。上述部分地区新增积雪深度8~15厘米,局地可达20厘米以上。
内蒙古通辽遭遇
史上最强暴风雪天气
致人受灾1人死亡
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通辽市中部和南部出现暴雪,并伴有吹雪,能见度较低。通辽市气象部门发布多次预警,其中发布3次暴雪红色预警,4次道路结冰*色预警。
据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应急管理局昨日发布的雪灾快报,自年11月5日20时起,通辽市强降雪天气过程导致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发区8个旗县区受灾。
截至11月8日16时30分,雪灾导致8个旗县区,50个苏木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人,因灾死亡1人;死亡牲畜头(猪7头、牛56头、羊只);受损棚舍座、草料库17座、大棚98座、仓房62座;受损工厂厂房1座、自行车车棚1座、游乐场棚顶1座,医院门诊大厅受损平方米。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万元。
因受特大暴雪天气影响,通辽机场能见度不足50米,最大风速为17米每秒,雪深度达43厘米,机场跑道实行临时关闭,所有进出港航班取消。
辽宁余座设施农业蔬菜大棚
被积雪压塌
7日夜间起,辽宁沈阳遭遇冻雨、暴雪罕见天气,积雪厚度一度达到10—15厘米。
据不完全统计,沈阳新民地区目前已有余座设施农业蔬菜大棚被积雪压塌,目前当地*府正组织抢险,种植户及农业合作社正在进行生产自救。
受强降雪影响
辽宁沈阳部分建筑被压塌
△沈阳市一气膜足球场被大雪压塌,事发时球场处于停业状态,没有人员受伤。
△沈阳市马三家子岔路口加油站发生坍塌,一辆货车被压,暂无人员受伤报告。
截至8日17时,辽宁鞍山市区雪深已40厘米。受特大暴雪影响,大量车辆被积雪覆盖。
黑龙江: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雪)
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
从7日晚开始,黑龙江哈尔滨市迎来今冬首场降雪。8日白天,降雪转为降雨,形成冻雨灾害性天气。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计:8日夜间到9日白天,黑龙江省继续维持雨雪天气,哈尔滨南部、黑河中部有大雪,其他大部地区有中雨夹雪或小到中雪。伊春、哈尔滨、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部分时段有冻雨;黑龙江省大部地区有道路结冰。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于8日16时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雪)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为Ⅱ级。
交通运输部:
9省市个路段
受降雪结冰影响封闭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昨日(8日)中午11时,受降雪及路面结冰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陕西9个省市共计个路段公路封闭,其中北京7条高速7个路段,天津24条高速24个路段,河北37条高速47个路段,山西18条高速33个路段,辽宁26条高速26个路段,吉林14条高速22个路段,黑龙江13条高速13个路段,陕西12条高速12个路段公路封闭,恢复通行时间待定。7日开始,途经京沪高铁的部分列车晚点或停运。
11月8日0时起,G5京昆高速雅西段因拖乌山路段降雪导致路面结冰,目前雅安往西昌方向所有车辆在石棉收费站分流下站,石棉站、栗子坪站往西昌方向入口以及孟获城站双向入口关闭。西昌往至成都方向所有车辆在彝海收费站下站,冕宁站、灵山站、彝海站往成都方向入口关闭。
受雅西段道路结冰影响,攀西段泸沽、漫水湾、礼州、西昌北、西昌南、*水、德昌站往成都方向入口禁止所有货车进站通行。恢复时间待定。
为清出暴雪天急救通道
暴雪无情人有情。在冰天雪地中,一幕幕守望相助的场景令人动容↓
11月8日,辽宁鞍山一辆救护车出行路上被暴雪拦路,无法通行。消防员用手挖、肩推等方式,合力清理出生命通道!
相似一幕同样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11月7日晚,内蒙古民族大学东区西门附近,就读于21级蒙医专业蒙西医结合班的10余名学生看到一辆轿车被困雪中,毫不犹豫冲上去帮忙推车,最终助其脱困。
8日,辽宁沈阳一辆公交车雪天无法前行,多名乘客主动下车合力推车↓
气象观测员积雪中手脚并用前行
同日,一条热搜视频也感动不少网友↓
视频中,内蒙古通辽库伦旗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员冒着暴风雪,手脚并用前行,开展雪深、冻土观测,维护被积雪覆盖的设备。
据了解,当天该观测站最大积雪深度达50厘米。
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反而更多更强了?
与此同时,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
为啥要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这样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的判断……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回应网友疑问。
一问:这次寒潮带来“断崖式”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打脸”全球变暖的说法?
周兵认为,强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全球变暖不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直接对应着“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偏高趋势,当受气候事件影响时,个别年份仍会出现冷暖波动,会有强寒潮发生。
强寒潮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事实上,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极端冷事件并不罕见。我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五年(—年)和过去十年(—年)分别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二问: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强度往往非常强?
周兵说,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暖趋势,年以来每10年气温上升0.41℃,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时有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例如,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严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在增大。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并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例如,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常常和冷冬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是全球变暖的放大器,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三问:能不能别再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
周兵说,有人可能会认为,不再严格地控制全球温升,让寒冷的冬季更暖和,可以让大家少受点寒潮冷冬之苦。但那是不现实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蓝皮书表明,近年来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总体是减少的,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并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极端的热,要么极端的冷。气候变化还有一个现象,湿者更湿、干者更干、热者更热。这与世界气象组织预言的人类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相一致。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更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强化碳排放约束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温升幅度,是极有必要的。联合国*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今年8月发布的《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显示,气候系统各圈层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气候将继续增暖。
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这正是现在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的。
四问:今年以来我国的平均气温仍然在上升吗,预计今冬会很冷吗?
周兵表示,我国是季风性气候显著的国家,冬季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来自极地或中高纬度的强冷空气会通过多个路径影响我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与全球变暖趋势并不矛盾。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复杂,气候显著异常。截至10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12.7℃)比年同期偏高1.1℃,为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贵州、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宁夏、江西、西藏、上海、湖北、广西和安徽这13个省(区、市)平均气温,均为年以来同期最高。气候变暖仍是我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旋律。
五问:我们平时常听到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周兵说,人们经常混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有两个重要的事实支撑,即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
六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应对寒潮和极寒天气?
周兵表示,大范围极端冷事件容易给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需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
一是要重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往往容易忽视极端冷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应强化对极端冷事件的应对举措,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和危害。
二是要加强致灾机理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强度增强,要加强对冬季极寒事件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开展归因与致灾机理研究,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三是继续做好冬季低温天气影响防范。预计明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继续防范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调度和供应保障,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加强森林草原和城乡防火。
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显示,
未来10天,
包括华东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
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3℃。
未来11-20天,
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
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
希望极端天气早日过去,
各地人民的生活恢复正常!
映象网综合央视新闻、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看看新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