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颗人类必须要去的星球火星
TUhjnbcbe - 2023/5/7 21:56:00

1

年8月6日,火星上迎来了第七个探测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Curiosityrover)。

处于沙尘暴中的好奇号火星车

一晃,6年过去了。

如果要给“好奇号”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那应该是:一个“老*牛”式的明星。

项目总耗资26亿美元的“好奇号”自年11月发射升空起,就因承载着的火星探测的历史重任而受到全世界太空迷的追捧。这6年里,“好奇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很多成绩,它每一次传输回来的照片都能引发圈内的热议,每一次的探测试验结果都会引起无尽的遐想。

疑似火星上的“女人”

比如,“好奇号”对火星基岩样品的分析显示,火星古代环境确曾适合生命存在,另外,“好奇号”还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甲烷增多现象,并且在岩石中发现有机物。

还比如,“好奇号”经过提取样本得知火星表面土壤按重量算约2%是水分,火星陨石样本中也发现大量甲烷,从而证明了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

上面的种种信息让人振奋:甲烷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制造二氧化碳和氢气;有水分人类就可以生存,并且还可以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微生物可以帮助净化环境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为证明一点:火星是一个可以殖民、可以改造的行星。

而人类第一次系统性提出登陆火星仅仅过去66年。

2

早在年,一个从小怀揣探索宇宙梦想的德裔美国科学家冯.布劳恩,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火星计划》。

“现代航天之父”——冯.布劳恩

作者冯.布劳恩有两个桂冠:

一个是“导弹之父”——在纳粹执*期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弹道导弹V2。

另一个是“现代航天之父”——主持美国“土星5号”火箭的研发,在其主导下,年7月实现人类月球登陆,并且对航天飞机的设计建造作出重大贡献。

年7月,人类首次登陆月球

这样一位大佬写成的《火星计划》自然不同凡响,后人对其评价:观念超前,技术实用。

在这本书里,他不仅提出了设想,还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可行方案,甚至完成了实际的运算。书中不少观点仍然指导着21世纪的火星探索计划,所以这本书又称得上是星际旅行的奠基之作。

有了理论和设想,对于冯.布劳恩来说还远远不够,他想要的的是真正的行动——希望在20世纪80年代登陆火星。

然而美国*府并不买账,出于冷战考虑,*府认为把钱投入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研究更有意义,他们对于遥远的火星并不感兴趣。

就这样,只至年冯.布劳恩去世,火星探索计划一直处于被搁置状态。

而真正让火星计划焕发新春的是一个叫埃隆·马斯克(ElonMusk)的,他在年6月建立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家民营公司的目标就是:建立人类的火星基地——更具体的说,要在21世纪末送8万人移民火星。

spacex火星城电脑模拟图

3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立火星基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连向火星上发射探测器都是一件危险性极大的事情——人类向火星发射过的探测器中,有2/3的发射尝试以失败告终。

你可能会问,我们在50年前就登陆了月球,现在的技术发展竟然不能让我们成功登陆火星吗?

如果要概括原因的话,那就一个字——远!

太阳系各行星的分布图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到倍(地球到火星的近距离约为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我们去月球可以走直线距离,往返只需要6天。但我们去火星是不能走直线的,因为飞船搭载不了直线飞行所需的大量燃料。

根据布劳恩的设想,我们需要先烧一次燃料,让绕地球运行的飞船的轨道逐渐接近火星公转轨道,在进入轨道后,飞船将不使用燃料,而是通过滑行来靠近火星,在接近火星时,第二次燃烧启动,让飞船进入绕火星运行的轨道并最终降落。

所以在去往火星的途中,飞船既要绕远,又不能加速,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将单程时间缩短到天以下的。

距离的影响还不仅体现在去程上,它也会让地球和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漫长。在地球和火星之间,无线电信号单程就要走21分钟。那么一旦登陆火星的探测器或飞船出现问题,遇到突发情况,很可能无法及时从地球获得支援,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工智能自行判断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火星探索活动的难度。

距离远还导致了搭载飞船的火箭成本极其高昂,这主要体现在火箭箭体的建设成本上,而燃料成本只占0.3%,也就是说,如果人类能开发出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就有机会把单次旅行成本从几千万美元降低到几万美元。

你看,这就是马斯克一直致力于火箭回收试验的意义——要想获得廉价的星际旅行,就必须实现同一枚火箭使用的可重复性。

spacex猎鹰9号实现第三次地面回收

SpaceX公司还希望把火星计划做大,就像航空公司一样,建立一种单次运送数万乘客的常规机制:利用合适的发射时机(两年才有一次),每次能送出一个由大量飞船组成的舰队。

你看,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不要高兴的太早,如何去才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去了之后怎么活下来。

4

先简单介绍一下火星的基本情况。

火星曾经是一个温暖而湿润的地方,火星的大部分表面都覆盖着液态水。但在4.2至37亿年前,火星失去了大气层,这导致的结果是:

火星现在基本上是一颗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但又非常稀薄,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温度也很低,最低温度-87摄氏度,最高温度-5摄氏度,常年平均温度-63摄氏度。大部分的地表水也都以冰的形式隐藏于地表之下,而且绝大部分都在火星两极和赤道附近。

“好奇号”传回的火星地表照片

所以说,火星的特征很明显——寒冷、干燥、低气压、高辐射。

对于这样的一颗星球,要想在上面生存,只有一个办法:火星地球化,即通过科技慢慢改造火星,使它成为像地球一样,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

比如说,第一步先让火星变暖。这样便可以让火星上的一些气体从地表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继续使火星温度升高,形成良性循环。当温度升到一定水平时,赤道附近的固态水便融化了,人们有机会在室外耕种。而作物又会释放氧气,长此以往,人们在室外自由呼吸也不再是个梦想。

再比如说,空气。在地球上长期生活的人类已经习惯了21%氧气,78%氮气和一小部分稀有气体组成的空气,火星上的空气只有通过植物、微生物,或者人工电解的方式,逐渐让火星上空气与地球一致。

据估算,就算一切条件理想,人类最少也要花近一千年时间才能完成火星的改造工作。

不过,我们还可以脑洞大开一下,换个角度,对人类的基因进行改造,使人类尽早地适应火星上的生存条件。

你大概会问了,你这些想法很好,但该如何实现呢?现在的技术水平能保证第一批人类在火星上活下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以人类现在的技术水平,足以完成这些改造任务。

先从呼吸和变暖讲起吧。

我们可以从火星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中获得氧气,这个设想已经由美国宇航局实现了,通过燃料电池,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和氧气。

氧气不光这一种途径获得,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解水,既得到了氧气,顺便还可以有氢气(氢气是很好的火箭推进剂)。

另外,在地球南极洲、莫哈韦沙漠中发现存在的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在地球上一些最不适宜生命存活的环境(包括国际空间站)释放氧气。因此我们可以发送蓝藻细菌至火星,让它们在火星恶劣环境中为人类服务。

微生物在强辐射环境下18个月后仍有存活

变暖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根据现在的科技手段,给火星加温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使用太阳帆。我们可以回收前往火星的货物补给飞船上的太阳帆,将其支在火星上的合适位置收集阳光,再通过足够的热量,使得火星的平均温度逐步上升。

解决了呼吸和变暖问题,剩下的就是衣食住行了!

衣:衣服的确是一个问题。为了应对火星上比地球小得多的大气压,人们要生活在经过增压的密闭空间里,外出时穿着特殊的压力服。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设计可供人们在火星上使用的压力服。

食:在移民活动早期,大部分食物还是会来自地球。火星上的很多土地酸碱度很高,因此在火星上种田是一项需要对光照、温度、防辐射、空气构成等很多方面进行精准控制的工作。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就应该在火星上种什么达成一致,但无土种植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能吃上火星上种植的蔬菜也不是什么难事。

住:在地球和火星上,人们都会受到两种辐射: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火星可以阻挡辐射的大气层过于稀薄,因此,火星建筑的一个理念就是需要具备防辐射层,而当太阳风暴发生时,人们可能需要进入地下,平时的话,一个空间站式的集装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火星基地

行:就依靠现在的技术,多生产一些火星车,也许是最快捷的实现方式。

未来火星上的交通工具

当然,这些生态改造是一个整体过程,其中的各种因素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是一场不能懈怠的战斗,所以需要到公元年左右,人类的第二栖息地——火星,才算真正改造完成。

不过,与地球46亿年的年龄相比,年又算的了什么呢?

何况,人类的技术还在进步,现在还需要年,若干年后说不定只需要年、年、年了呢?

这点上我们应该乐观!

5

很多人大概会疑惑:地球上有什么不好,非要移民火星?

对殖民火星的乐观,正是对地球当下悲观的折射——如果你知道地球每9年就有一次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全世界各国0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足以让地球毁灭几十次,而人类已经在核战争的边缘走过十来回;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当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沿海50公里范围内)受到威胁;每年要有~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1/4的哺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坏…

以上种种,直指一个问题——人类会灭绝吗?

当然不止这些,还有人类的探索精神在驱动。

从6万年前有一群智人走出非洲,然后他们走的脚步遍布欧亚大陆,再到年前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从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再到《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英文名《HowwellliveonMars》)作者斯蒂芬·彼得拉内克预言:年人类将登陆火星!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封面

这些都说明了,人类的天生具有好奇心。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探求精神根深蒂固,不死不休。

当然,就像大航海时代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一样,只有利益的刺激才会带来可持续发展。殖民火星也有很诱人的盈利方案:以火星为前哨,对其周边星球和太空进行更多探索和开发。

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带上的某些星球上藏有丰富的矿产,如果将它们的价值平均分给地球上的全部居民,每个人可以得到亿美元的财富,以火星为基地开采这些小行星无疑非常简单方便。也许在有生之年,我们不光能在电视上看到人类在火星上生活和工作的实况,还能用上火星制造的产品。

最后,也是意义最深远的——殖民火星使人类能够实现异星基地,为地球生命做备份,从而让“地球人类”将成为一个新的宇宙种族:知道如何向新行星扩张以及将它们“地球化”,人类这个种族将长久不衰。

当海洋的鱼走上陆地,它就不再是鱼了;当人类走向太空而无法回头时,他也就不再是人了。

采自morningrocks科普计划

他将会是什么?

只有上帝才知道!

采自morningrocks科普计划之火星日

本文主要参考:

1、《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作者:斯蒂芬·彼得拉内克)

2、《赶往火星》(作者:罗伯特·祖布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犀牛说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颗人类必须要去的星球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