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尉洁婷
朱彪,浙江大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作为浙江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朱彪教授主持和参加了多个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艾滋病,已经逐渐从‘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成为一种‘慢性病’。”30多年的临床科研经历,让朱彪教授对“艾滋病治愈”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多靶点药物的研发,艾滋病未来很可能像丙肝一样,是可以被治愈的。”
浙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朱彪教授
全程有药可用:
72小时是“关键的时间节点”
年8月,国家药监局批出了首个用于未感染人群HIV暴露前预防的药物,至此,艾滋病(HIV)暴露前、暴露后及感染后,都有药可用。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年中国抗HIV病*药物行业分析:现状、困境、前景》中的数据显示,截至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5万例。
虽然中国的艾滋病感染率呈增长趋势,但增速已经放缓,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
朱彪教授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如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行为传播。
去年获批的暴露前的预防药是国际上认可的,医院的“免疫功能低下”门诊,凭处方取得;而对于高危性行为之后可能存在的感染,也有暴露后的“后悔药”可以用,但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目前的各大国际及国内相关指南建议,对于符合HIV暴露后预防标准的求询者,应尽快服药,暴露后2小时内服药效果最佳,最长不应超过72小时。也就是说在这72小时内,如果能尽快到相应的门诊获得阻断药物并服下,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而这里也需要在服用前,服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检测,只有4次检测都测不到HIV病*,才会被认为是阻断成功的。
但万一不幸感染了HIV病*,艾滋病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免费药、医保药、自费药:
慢性病式的管理
在坚持规范治疗的前提下,通过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将HIV病*载量控制在非常低、甚至在体内检测不到的水平,当患者达到长期病*抑制后,其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
朱彪教授解释,如今HIV的治疗目标还包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药物治疗,让病*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最大程度强效抑制病*复制,让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和重建,同时减少HIV相关合并症,延长患者的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也能预防HIV的进一步传播。
从这个层面看,“坚持吃药”和“吃得起药”成为了治疗的关键。
在上世纪90年代,治疗HIV的药物1天需要服用20多片;到年时,减少到1天3~6片;而如今,1天只需要1片。
新的抗病*药物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而且更少的副作用、更少耐药性的药品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药用得起吗?
朱彪教授告诉天目新闻记者,HIV抗病*治疗已进入“免费医保自费”的三驾马车时代,根据个体情况,每个患者都可以找到最合适的抗病*治疗方案。
譬如被纳入浙江省医保目录的抗艾创新药物降幅超过50%,对于职工医保参保人,最高可报销92%;对于城乡居民参保人,最高可报销70%,而且两者都没有限额。以上医保药物及暴露后预防用药在浙大一附院的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都可以处方。
“未来,HIV患者应该像慢病患者一样注意并发症。”朱彪教授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位患病5、6年的老年患者,三轮车颠了下,结果第九节胸椎骨压缩性骨折,在进行骨科治疗的同时,他也更换了HIV的治疗方案,通过服用对骨骼、血液、肾脏影响更小的药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